“此事容后再议吧。”杨坚目光幽幽地盯着杨勇,移时,才缓缓说道,“朕听皇后提及,越国公府中迩来不甚安宁,常有鬼怪潜入行窃,只恐他也偶然统军出征呀。可暂命高颖移驻幽州,复派封伦出使高句丽,招高元来朝,待朕招阿纵回朝后再议征讨之事吧。别的,右卫大将军一职空置已久,朕意,拟任用五原郡公元敏为右卫大将军,帮手你执掌禁军,不知你意如何呀?”
杨勇虽已推测了裴蕴一定对本身说的是实话,却也没想到身在江南的杨广会上书朝廷,要求统军征讨远在辽东的高句丽,两眼紧盯着杨坚手中的奏章、手札,摸索地问道:“据封伦回报,高元已承诺持续向我大隋称臣、献贡,不知因何启事,父皇要出兵征讨高句丽?再者,江南梵刹之乱初定,且朝廷诏准首在江南推行均田制尚需阿纵亲身坐镇、催促实施,即便要出兵征讨辽东,儿臣觉得,也不宜任阿纵为帅。”
杨坚明知杨勇实不肯分开朝廷中枢,也不点破他,遂顺势诘问他道:“朕既规复了你的佐理朝政、统领禁军之权,宫中昨晚再次闹鬼,你筹算如何去做?”
“依儿臣之见,任用高颖统军讨伐高句丽,倒不如任用另一报酬帅。”
杨坚一走出正阳宫,即命陪侍的宦者李玉儿传召太子杨勇光临德殿相见。
杨坚神采有所和缓,顺手将奏章及手札放在面前的几案上,说道:“你的建言能够考虑,但是高句丽自其先王高汤向我大隋称臣以来,十几年间朕曾频频招高汤来朝,至今与他尚未会面,前此朕不记前嫌,将射杀焦二的燕十三放回高句丽,高元如怀感激之心,自应随封伦来长安朝贡,但是他却暗中勾搭南陈残部,欲图不轨,对于如此阳奉阴违之人,切不成疏于防备。朕意,在派使臣征招高元来朝的同时,也须增调重兵设防幽州,随时筹办征讨辽东。见地伐,朕记得前些年发兵伐陈之时,你曾成心统军出征,此次征讨辽东,你身为一国储君,可愿统军出征,为朕开辟国土?”
五原郡公元敏是已故太子妃元氏的族兄,杨坚俄然提出将任用元敏出任右卫大将军一职,杨勇自不便提出反对定见,他却因杨坚提到要招杨广回朝,拱手答道:“晋王妃吃惊小产,本该招阿纵回朝的,但是据裴蕴向儿臣禀称,目下恰是江南推行均田制的紧急当口,父皇是不是……”
“早在七年前,宫中就闹过一次鬼怪之事,阿纵带人进驻宫中清查了多日,终究也未能将恶鬼断根,见地伐,此次你务须从速将鬼怪肃除,替朕消弭肘腋之患。”杨坚没有责备杨勇,而是再次叮咛他道。
杨坚内心暗自惊奇杨勇未卜先知,竟然猜到了本身召他入宫的启事,却不露声色地接过杨广的那道奏章,拆开仗漆封识,细心阅看了起来。
“儿臣筹算亲率禁军,值宿宫中,从速斩杀鬼怪,清净宫禁。”杨勇脱口答道。
“嗯,你虽暂不宜分开长安,可征讨高句丽之事却刻不容缓,高颖现在并州,可否由他代你先往幽州统武备战?”杨坚点了点头,又把话题转回到了出兵征讨高句丽一事上,向杨勇收罗定见道。
杨勇领命,即向杨坚提出辞职,转成分开了临德殿。
“尚书右仆射、越国公杨素。高仆射善于理政,统军攻伐之事远不及杨素,是以儿臣主张,招高颖回朝,暂任杨素为将,命其率重兵驻扎幽州,逼高元来朝。”
果如裴蕴方才在正阳宫中所禀报的那样,杨广的奏章内还附有高元写给高青莲的亲笔手札,杨坚将奏章及信一并看罢,问杨勇道:“阿纵在奏章中建言朝廷出兵辽东,征讨高句丽,并自请为帅,见地伐,你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