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 第7章 注释
[11]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第三章
[21]见《史记·陈涉世家》。
[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16]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
[10]见《史记·秦本纪》。
[11]请参看马兆锋《豪杰期间》。
[15]见《史记·陈涉世家》。
[6]请参看《古笔墨诂林》第九册第747-749页。
[2]请参看柳宗元《封建论》。
[7]见《史记·萧相国世家》。
[4]见《史记·留侯世家》。先人并据此编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
[16]商鞅规定秦的爵位为二十级,此中最低的一到五级用于嘉奖士卒。所谓杀敌一人晋爵一级,应当在这五级以内,不成能杀二十人进级到彻侯。
[20]许慎《说文解字》。
[19]请参看顾准《希腊城邦轨制》。
[2]据《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称帝是在汉五年正月,臧荼造反是在十月;据《资治通鉴》卷十一,刘邦称帝是在汉五年仲春,臧荼造反是在七月。臧荼本是燕将,厥后被项羽封为燕王,本来的燕王韩广则被贬为辽东王。韩广不肯去辽东,臧荼就把他杀了,连同辽东也一起兼并。见《史记·项羽本纪》。此人在楚汉战役中约莫是守中立的。
[15]本节述项羽事均见《史记·项羽本纪》。
[6]请参看《史记·淮阴侯传记》。
[5]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一卷《先人》。
[8]见《史记·高祖本纪》。
[1]见《史记·高祖本纪》,下同。
[10]以上见《史记》之《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
[1]西方学者把从秦到清,称为中华帝国期间。黄仁宇先生则把中华帝国分为三个汗青阶段:秦汉是第一帝国,唐宋是第二帝国,明清是第三帝国。请参看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第一章
[20]请参看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0]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同时参考《陈涉世家》,下同。
[4]见《史记·秦本纪》及注,下同。
[5]见《史记·季布栾布传记》。
[24]见《史记·高祖本纪》。
[11]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
[9]本节述韩信事,如无另注者均见《史记·淮阴侯传记》。
[18]请参看拙著《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出世和我们的深思》。
[7]见《史记·黥布传记》。
[23]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19]见《史记·陈涉世家》。
[12]《史记·秦本纪》在论述商鞅变法时称:“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蛮夷遇之。”
[12]台湾学者杜维运先生即称,秦始皇君臣在公元前221年的建立“背后实具有一种纯粹弘远的抱负”。见杜维运《中国通史》,台湾三民书局版。
[20]见《史记·高祖本纪》。
[22]亦请参看拙著《帝国的闭幕》。
[15]此处请参看《史记·郦生陆贾传记》。
[21]见《史记·陈丞相世家》。
[17]此处《项羽本纪》和《留侯世家》的记录分歧,取《留侯世家》。
[21]究竟上,中国的农夫只要被逼得走投无路,才会揭竿而起。但在这时,他们是把叛逆魁首视为“真命天子”的,并且但愿这些魁首一旦打下了江山,就当即放下屠刀,拿起权杖。
[14]见《史记·项羽本纪》,同时可参看《史记·魏豹彭越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