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但愿,不但是要年、隆二人极力帮手他,更是要建立一种君臣干系的表率。他很看重君臣之间的相互信赖和相互谅解。有一次,在给年羹尧的信中,他特别提到,西宁军事危急时,年羹尧担忧皇上看了奏折,会“心烦惶恐”,便“勉强设法”,在陈述战况时“间以闲字”,既冲淡了*味,又不坦白军情。雍正对他的这份谨慎极其感激,说“尔此等专敬爱我处,朕皆体到”,每次向怡亲王允平和娘舅隆科多提起,“朕皆落泪告之,各种亦难书述”。他还说,“你此一番心,感邀彼苍”,“方知我君臣非平常无因此来者也”。明显,他是把年羹尧当作忠君榜样来对待和培养的。是以,当年羹尧被赐团龙补服而上表称谢时,雍正唆使说:“我君臣分中不必言此些小。朕不为超卓的天子,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承诺朕之知遇。唯将口勉,在念做千古表率人物也。”二年三月,年羹尧为被赐自鸣表一事上表谢恩,雍正又唆使说:“向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一定得如我二人之人耳。”他又说:“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表率,令天下后代钦慕流涎就足矣。”不能说雍正讲的都是谎话。他确切是想当一个好天子的。好天子当然要有好臣僚,也要有好的君臣干系。雍正这小我,是比较孤傲的。做皇子时,他是“孤臣”;当了天子,则是“独夫”。他生性刚毅、暴躁、猜忌、刻薄、冷峻抉剔,易暴易怒,是以在诸王大臣中很没有分缘,几近和谁都搞不来。康熙暮年,又特别悔恨阿哥结党。雍正为讨父皇喜好,更是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成果是本身更加孤傲,脾气也更加孤介。是以,当了天子后,就很想能有人极力支撑他,以便建立本身的统治体系。但是当是时也,诸王不平,而群臣张望,信得过且能够依靠的,除十三弟允祥外,就只要隆科多和年羹尧。
年羹尧乃至在雍正面前也不知收敛。雍正找他说话,他叉开双腿坐在凳子上,指手画脚,唾沫横飞。更加严峻的是,当时社会上哄传,说雍正做某某事整某或人都是听了年羹尧的话。这就大大地刺伤了雍正的自负心。雍正一贯以乾纲专断、洞察幽微自居的,那里受得了这个?雍正也不是没有提示过年羹尧。二年(公元1724年)十仲春十一日,年羹尧正在从北京返回西北的路上,雍正在他的奏折上唆使说:“凡人臣图功易,胜利难;胜利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去声,恰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至返恩为仇,此向来情面常有者。”然后他讲了功臣得以保全的三个前提,即一靠人主防微杜渐,不让功臣们陷于危地;二靠功臣相时见机,本身不至于蹈其险辙;三靠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把功臣们推上死路。雍正这话,说得已很明白:作为一个功臣,是很伤害的。一不谨慎,就会进入危地,踏上险辙,走进死路,由功臣变成罪人。以是他说:“我君臣期勉之,慎之。”可惜,年羹尧把这些话全当作了耳边风,在回西北的路上,还是趾高气扬,作威作福。是以雍正抨击心起一发而不成清算。这就是雍正的“君臣观”:任何臣子,都不能棍骗他,乱来他,不能和他耍心眼,更不能叛变他。(未完待续)
十仲春,以大逆、欺罔、僭越、狂悖、专擅、贪婪、腐蚀、忌刻八大罪过共九十二款,勒令他杀。隆科多则在官职一降再降后,于五年(公元1727年)六月被捕。十月,以大不敬、欺罔、混乱朝政、奸党、犯警、贪婪六大罪过共四十一款,被判处毕生圈禁,并于次年六月死于禁所。这两个显赫一时炙手可热的权臣宠臣,几近在瞬息之间便家破人亡身败名裂,就连旁观者,也都看得惊心动魄目瞪口呆。年羹尧、隆科多之罪,说白了就是“辜恩”。雍精确切曾寄大但愿于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