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的丹陛上,一只黄金打造的庞大龙椅金光闪动。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道:“三百年后的事,朕如何管得!”
……
“谢陛下。”刘伯温这才站起家来,回禀道:“陛下,这首诗的头一句曰‘日月定天下’并不难了解,日月二字合之为‘明’,也就是说大明定当一统天下。”
朱元璋见刘伯温战战兢兢的模样,笑道:“伯温啊,朕又没有见怪于你,瞧你怕成如许。”顿了顿续道:“伯温啊,持续往下说。”
朱元璋“嗯”了一声道:“朕封你为征南左将军,带领赵庸、左君弼出师讨伐湖广一众刁民。”
刘伯温感激涕零道:“谢主荣恩。”说罢,又朝朱元璋磕了三个响头。
朱元璋闻言,眉头一皱,道:“伯温啊,你的意义是不是说三百年后,在南边有人会造反?”
刘伯温点了点头道:“天然不是。陛下,您还记得周德兴将军前去莫干山寻觅‘轩辕宝剑’的事吗?”
“这第二句曰‘帝胄三百年’,赎臣下之罪,可解读为大明江山可统治三百年。”
刘伯温禀告道:“陛下,若要臣答复,还请陛下先赎臣极刑。”
“三百年?朕的子子孙孙要一统江山万世。”朱元璋闻言,心中一阵不欢地说道。
这时,一名内臣立于殿门口高喊道:“皇上驾到。”话音刚落,朱元璋便从后殿走上了丹陛,倚坐在龙椅之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环顾了文武百官一番。
朱元璋“呵呵”地嘲笑一声,双眼暴露一股杀气,道:“既然南边必出天子,那就把南边的人悉数杀了,以绝后患。”
待文武百官站定以后,站在丹陛上的一名内臣走上前一步,呼喊道:“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列班中的赵庸和左君弼闻言,当即走出班列,与周德兴一同跪地领旨道:“臣遵旨。”
朱元璋说着,将纸张拿在手中翻转了,细看了很久后又扣问道:“伯温啊,你倒说说这张纸有何玄机?”
刘伯温思考半晌,心中甚是惶恐,他把稳本身说出真相会招来杀身之祸,如果不表,又岂是甚么忠臣良将。因而,刘伯温站起家来,走到御书房的正中心,双膝一弯,跪倒在地。
过了好一会儿,在寂静宏伟的奉天殿外,一名内臣立于玉阶之上,举头挺胸,高呼道:“早朝时候已到,众臣如朝觐见!”
刘伯温闻言,续道:“陛下,当日您带着‘轩辕剑’分开帅府后,周将军又将与‘轩辕宝剑’一同寻得的一张纸交予了微臣。”说着,从怀中摸出一张折叠着的纸张,然后起家走到朱元璋的身前,将纸张双手呈给了他。
刘伯温闻言,恐怕南边无辜的百姓因他的解谶而遭到连累,赶紧说道:“陛下,即便你杀了南边统统人,也保不准三百年后另有人会去南边繁衍生息不是?实在,也不必如此吃力。”
内臣呼喊之声响彻整座奉天殿,李善长、徐达等人纷繁分开廊屋,走上玉阶,进入奉天殿,同时各分文武,列班而站,等候着朱元璋临朝。
刘伯温对朱元璋的冷酷感到心寒,但大要上还是假装感激万分道:“谢陛下体贴,微臣晓得。”
刘伯温点首答复道:“如果从诗句的字面上了解,是的。”
刘伯温见问,答复道:“微臣感觉事关严峻,便让周将军杜口莫提。”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瘦消的身形和泛青的神采,道:“伯温啊,你都病成如许了,不好幸亏府上养病,早朝未到就急着见朕,究竟有何要事?”
朱元璋“嗯”了一声,点头道:“天然记得。若不是德兴英勇,不顾困难险阻寻得上古神兵,陈秃子的‘万魔绝军阵’又何故破得了?朕的龙椅可得归功于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