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伯夷和叔齐,《史记·伯夷传记》中有以下的记录:“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此中子。因而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兵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摆布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闲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很多光阴以后,安静了;他也想睡去。俄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展开眼。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25)首阳山:据《史记·伯夷传记》裴骃《集解》引后汉马融说:“首阳山在河(黄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当中。”蒲坂故城在今山西永济县境。
(1)本篇在支出《鲁迅选集》前没有在报刊上颁发过。
“该死!”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感觉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但是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产生了仇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才罢休,那老鼠也跟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转圈子。只是抓劲已经没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内里,单暴露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短促地喘气。
(4)散宜生:周初功臣,商朝末年往归西伯(周文王),今后曾侍武王伐纣。
(31)关于伯夷、叔齐因为一个女人的话而最后饿死的事,蜀汉谯周《古史考》中记有以下的传说:“伯夷、叔齐者,殷之季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因而饿死。”(按《古史考》今不传,这里是按照清朝章宗源辑本,在清朝孙星衍所编《平津馆丛书》中)
(20)“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语见《老子》七十九章。又《史记·伯夷传记》说:“或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29)“浑厚”、“和顺”语出《礼记·经解》:“孔子曰:和顺浑厚,诗教也。”据孔颖达疏说,所谓“和顺浑厚”就是“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的意义;这一向成为我国封建期间文学创作和攻讦的一种原则。
他没有答复。松明烧尽了;他冷静地立在暗中,渐瞥见月光的洁白。
(33)关于鹿奶的传说,汉朝刘向《列士传》中有以下的记录:“伯夷,殷时辽东孤竹君之子也,与弟叔齐俱让其位而归于国。见武王伐纣,觉得不义,遂隐于首阳之山,不食周粟,以微(薇)菜为粮。时有王糜子往难之曰:‘虽不食我周粟,而食我周木,何也?’伯夷兄弟遂绝食,七日,天遣白鹿乳之。迳由数日,叔齐腹中私曰:‘得此鹿完噉之,岂不快哉!’因而鹿知其心,不复来下。伯夷兄弟,俱饿死也。”(按《列士传》今不传,这是从《琱玉集》卷十二所引转录。《琱玉集》,辑者不详。宋朝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二十卷,现存残本二卷,在清朝黎庶昌所编《古逸丛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