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之七八。”薛允衍言简意赅隧道,一面已是捉笔在手,向早便研了墨汁的砚池沾了沾,另一手便取过了一张信笺,提笔写了起来。
毕竟关乎国之大统,陈国的将来会走向那边,端看坐上宝座的那一名的才气,以及他是否能够把握得了这个国度。
如此一想,薛允衡不由又多了一些感慨。
薛允衡现在的神采,非常古怪。
他转眸看向薛允衍,狭长的眸子深处,有细碎的亮光一闪而逝,语声低若轻风,喃喃而起:“由我而始,由你而终,本来如此,本来如此。”
如果大统有变,陈国必会堕入动乱乃至于内哄,而陈国的混乱,一向虎视眈眈的赵国岂会坐视?(未完待续。)
答复他的,是薛允衍淡淡扫来的一缕眼风。
他之以是常往外跑,此中也有一小部分启事,便是为了躲开多数那些豪宕的小娘子们。
二人相视半晌,薛允衡的眼睛便亮了起来。
薛允衡看了看他,可贵地没跳脚,而是将信递了过来,眸色幽深:“长兄,似是要往青州走一趟了。”
薛允衍很快便写好了信,亲身融蜡封了口,复又唤了李隼出去,叮咛道:“将此信快马送予郡公,途中不成换手,必须由你亲手呈上。”
薛允衍此时已然看完了信。
他的反应并不似薛允衡那般激烈,读罢了信,便伸出了一根苗条的手指,指向那信中的某一句,淡声道:“此信,藏了汉安县的‘汉安’二字。”
交代完了这些事,薛允衡方将袍袖展平了,捧起茶盏,将茶水一饮而尽,那清寥的语声若静湖普通,于微明的曙色中缓缓漾开:“此三信,最重者,还是第二封。”
薛允衡盯着那笔迹看了一会,方才亲手挑开了封蜡,取出信纸,也不交予薛允衍,而是展开了纸页。
他未曾推测,那一页纸上桃花,曾看得他直若入了死境,却本来是东陵先生早就埋下的伏笔,在去岁初冬,早早写就。
薛允衡闻言,那眉毛便又挑了起来,嗤笑了一声道:“老是你的信,你说了算。”
看起来,东陵先生当时便是在奉告他,破解此局之法,尽在江阳郡汉安县。
之前的一封信中,曾有“春云上霄汉,稍安待后知”之语,那“汉安”二字早就嵌在了信里,而他却直到现在才明白了过来。
那一笔纸上桃花,但是曾经叫他揪心了好久的,现在一见这封信,他立即便想到了客岁初冬,他曾在回连云镇的路上遇见的那位儒学大师――陶老。
在诗的左下方,画了一枝机器的桃花。
薛允衍淡淡地看着他。
那信封上干巴巴的“薛郎君启”四字,一如东陵野老的无数函件一样,笔迹枯瘦,毫无风骨可言。
凝眸看着那板正的笔迹与桃花,薛允衡狭长的眸子里,浮起了一丝玩味。
薛允衍本年已满二十一岁,两年前便与江氏定了亲,对方乃是江仆射膝下嫡三女江宜淑,本年刚满十六岁。
吕氏、桓氏与中元帝之间乃至于先帝之间的奥妙,至为紧急。
薛允衡的神采僵了僵,“嗤”了一声,不复再言。
“好。”他蓦地起家,合掌击了一下,狭长的眸子里倏然划过了较着的笑意:“你这个御史中丞,在这会便显出用处来了。”
紫微斗数之能,他算是至心折了。
这封信,竟然与他此前收到的某几封信,有了种奇特的应和之意。
“是。”李隼应了一声,利落地退了下去。
薛允衍推开信纸,凝眉思忖了一会,方道:“我去青州,你回多数。复除一案,等我覆信。”
“唔”,薛允衍竟然没否定,应了一声过后,那眸光便沉于纸上,笔下不断,口中缓缓语道:“复除一案,若能于汉安县布些人手,即便只在明面,亦有大用。”停了停,又看了薛允衡一眼:“东陵先生,不会平白言尽早备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