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姑苏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州里,地名盛泽,镇上住民稠广,土俗浑厚,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抒之声,彻夜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拉拢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斑斓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地点甚多,惟此镇处最盛。有几句标语为证:东风仲春暖洋洋,江南到处蚕桑忙。蚕欲暖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
只见火食辏集,语话喧阗,甚是热烈。施复到个熟悉里手来卖,见门首拥着很多卖绸的,屋里坐下三四个客商。仆人家贴在柜身里,展看绸匹,估喝代价。施复分开世人,把绸递与仆人家。仆人家接来,解开承担,逐匹翻看一过,将秤准了一准,喝订代价,递与一个客人道:“这施一官是忠诚人,不耐烦的,把些好银子与他。”那客人端的只拣细丝称准,付与施复。施复本身也摸出等子来准一准,还觉轻些,又争添上一二分,也就罢了。讨张纸包好银子,放在兜肚里,收了等子承担,向仆人家拱一拱手,叫声有劳,回身就走。
第二句说是:“返金种得桂枝芬。”乃五代窦禹钧之事。那窦禹钧,蓟州人氏,官为谏议大夫,年三十而无子。夜梦祖父说道:“汝射中已该绝嗣,寿亦只在明岁。尽早积德,或可少延。”禹钧唯唯。他本来是个父老,得了这梦,更加好善。
这首诗引着两个前人阴骘的故事。第一句说:“还带曾消纵理纹。”乃唐朝晋公裴度之事。那裴度未遇时,一贫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风鉴,以决行藏。那相士说:“足下功名事,且不必问。更有句话,如不见怪,方敢直言。”斐度道:“小生因在迷途,故求唆使,岂敢见怪!”相士道:“足下螣蛇纵理纹入口,数年之间,必致饿死水沟。”连相钱俱不肯受。裴度是个知命君子,也不在其意。
过了数日,又遇向日相士,不觉失惊道:“足下曾作何功德来?”裴度答云:“无有。”相士道:“足下本日之相,比先大不相牟。阴德纹大见,定当位极人臣,寿登耄耋,繁华不成胜言。”斐度当时犹觉得戏语。厥后公然出将入相,历事四朝,封为晋国公,年享上寿。有诗为证:纵理纹生相不幸,香山还带竟安然。
一日,偶至香山寺闲游。只见供卓上光彩耀目,近前看时,乃是一围宝带。裴度检在手中,想道:“这寺乃萧瑟地点,如何却有这条宝带?”翻阅了一回,又想道:“必有甚朱紫,到此礼佛换衣。祗候们不谨慎,丢失在此,定然转来寻觅。”乃坐在廓庑劣等待。不一时,见一女子走入寺来,慌镇静张,径望殿上而去。向供卓上看了一看,连声叫苦,哭倒于地。
当下施复来到拾银之处,靠在里手柜边,等了半日,不见失主来寻。他本空心出门的,腹中垂垂饥饿,欲待回家吃了饭再来,犹恐失主一时候来,又不相遇,只得忍着等待。少顷,只见一个村掉队生,汗流满面,闯进里手,大声叫道:“仆人家,适来银子健忘在柜上,你可曾检得么?”仆人家道:“你此人好混帐!早上交银子与了你,这时节却来问我,你若忘在柜上时,莫说一包,再有几包也有人拿去了。”那后生连把脚跌道:“这是我的种田工本,现在没了,却如何好?”施复问道:“约莫有多少?”那后生道:“开初在这里卖的丝银六两二钱。”施复道:“把甚么包的?有多少件数?”那后生道:“两整锭,又是三四块小的,一个青布银包包的。”施复道:“恁样,不消焦急。我拾得在此,相候久矣。”便去兜肚里摸出来,递与那人。那人连宣称谢,接过手,翻开看时,分毫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