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52章 袁崇焕评传(11)
对峙政治原则,本来不错。但是政治原则是要以精确的战略来贯彻的。完整忽视详细的实际环境,把国度与群众的存亡存亡置之不顾,和“贤明”两字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更精确的描述词是“昏愦”。
他在中朝边区打游击时,固然屡战屡败,却也能屡败屡战。上了皮岛以后,有了大海的隔绝,而清军没有海军,毛的安然感大增,加上又上了年纪,很快就腐蚀起来。[4]
仇敌提出战役建议,是不是能够接管,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该当按照如许的原则来加以考虑:仇敌的和议是不是一种诡计手腕,目标在全部灭亡我们?还是仇敌因经济、政治、军事、或社会的启事此确有战役诚意?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在崇祯二年(公元一六二九),那是己巳年。再早一百八十年(一四四九),一样是己巳年,我另一名同亲杭州人于谦为明朝立了安邦定国的大功。那一年产生土木堡之变,天子为蒙前人掳去,于谦击退内奸,安宁了国度。于谦恭袁崇焕都是兵部尚书,于做总督,袁做督师,职位相称。[1]两人厥后都为天子正法,都是明朝着名的大忠臣。
[2]《烈皇小识》:“时天威震迅,忧形于色。大小臣工皆战惧不能仰对,而延儒由此荷圣眷矣。”
军饷该当由户部(财务部)付出,那是公帑,崇祯年间,除了每年应收的赋税赋税以外,还加派“辽饷”(指定用于对于满清的军费)、“练饷”(指定用于练兵),两项军费的加派在崇祯末年每年超越二千余万两。在崇祯初年,当会少一些,但也不至于对锦州、宁远的国防军队欠饷达四个月之久。锦宁火线是当时最首要吃紧的国防要地,别的处所能够欠饷,锦宁火线千万不能欠。公家库房没有钱,天子的私房钱(内帑)却多得很,告急关头,向天子暂借私房钱,也是合情公道之事。但崇祯立即不舍得而勃然大怒。据《明季北略·卷五》载,当李自成在山海关外打了败仗而仓促逃离北京之时,发明皇家内库“旧有镇库金积年不消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如许大笔银两,借出来发清欠饷,何乐而不为?士气大振之余,还可进而光复辽东,同时施助哀鸿,减弱“流寇”的力量。把几千万、几千万银两积在内库当中,不知又有甚么好处?宁远兵变索饷,厥后以七万两银子处理,可见发清欠饷,并不需求一笔很大的款项。三千七百万锭银子,每锭五百两恐怕太多了些,就算每锭只要十两,一共也有靠近四亿两的巨款。
天启四年蒲月,毛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攻入满清东部,为守将击败,全军淹没;五年六月及六年蒲月,曾两次派兵攻击满清城寨,两次都丧师败归。毛文龙兵戈是不可的,但是比年攻击满清要地,不失为有管束作用。当时候明军一见清兵就望风而遁,毛文龙胆敢主动反击,该当说勇气可嘉。
[5]《天聪实录稿》,七年玄月十四日,清太宗致朝鲜国王信:“贵国断市,不过以我国无衣,因欲困我。我与贵国未市之前,岂曾赤身赤身耶?即飞禽走兽,亦自各有羽毛……满洲、蒙古固以劫掠为生,贵国固以自守为素。”
为了与满清作战,万历末年已减轻了对官方的搜括,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余万两,一年当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天下岁出不过四百万两摆布),国度财务和天下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明末民变四起,首要启事便在百姓承担不起这沉重的军费开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