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59章 袁崇焕评传(18)
[7]《清史传记》卷三:“岳托(满清大将,代善之子,皇太极的侄儿)曰:辽东以久不降,故诛之。杀永平人,乃贝勒阿敏所为……六年正月,(岳托)奏言:前克辽东、广宁,汉人拒命者诛之,复屠永平、滦州汉人。”
[5]梁启超在《袁崇焕传》的题目上,加了“明季第一首要人物”的描述词,传中说:广东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的干系很陋劣,汗青上影响到全中国的人物极少,只要唐朝六祖慧能光大了禅宗,明朝陈白沙在哲学上昌明唯心论,成为王阳明的前驱,而“以一身之言动、进退、存亡,干系国度之安危、民族之枯荣者”,只要袁崇焕一人。(实在,他即便不提到康有为与孙中山先生,也该当提洪秀全。)又说:“故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洲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康有为在《袁督师遗集·序》中说:“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惊,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将多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民气,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存亡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则岂惟杜邮、钟室、冷风、金牌之凄感也。……倘使间不可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他以为白起、韩信、斛律光、岳飞四人被谗而死,虽令人感慨,但不及袁崇焕事件影响深远。李济深〈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论明清间事者,佥觉得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叶恭绰谒袁崇焕墓诗:“史笔祇今重论定,好申正气味群纷。”注云:“克日史学家钩稽究竟,证明袁如不死,满洲不能坐大,即一定克入主中原,故袁死所关之重,有同岳飞于宋。文天祥辈尚非其比也。”
在陕西,灾荒正在大风行。树皮草根都吃完了,饥饿的父母养不活后代,只好将他们抛在城角的空场上,这些孩子有的在哭号,呼唤:“爸爸,妈妈!”有的拾起了粪便在吃。到第二天,这些孩子都死了。但又有父母抱了孩子来丢弃。做母亲的看着满地死儿,舍得把手里的孩子抛下来吗?但如带回家去,莫非眼看他活活的饿死[9]……
天子的信使快马驰出山海关外,将这封信交在祖大寿的手里。祖大寿读信以后,伏地大哭。讯息传了开去:“督师有信来!”
崇祯和袁崇焕两人的脾气,使得这悲剧不成能有别的结局。两人第一次平台相见,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的信誉,杀机就已经伏下了。今后他请内帑、主和议、杀毛文龙,悲剧一步步的展开,杀机一层层的加深,到清军兵临北都城下而达到飞腾。在这悲剧的飞腾中,崇祯不准袁部入城是第一个波浪;袁部苦战得胜,崇祯催逼他去追击十倍兵力的清军,是第二个波浪;北都城里诽谤袁崇焕的谣诼纷传是第三个波浪;终究,皇太极使反间计而崇祯入彀。至于厥后的凌迟,已是戏剧布局上的泛动余波[6]了。
我们想像崇祯二年腊月中国北方的景象:
辽河大平原上白茫茫的一片冰雪。数万名间关百战、浑身累累枪伤箭疤的关东大汉,伏在地下向着北京嚎啕痛哭,因为他们的督师将近被天子杀死了。战马悲嘶,朔风吼怒,连绵数里的雪地里尽是伏着气愤悲伤的豪士,白雪不竭的落在他们的铁盔上、铁甲上……
[2]《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崇祯身后,因为没有肯定的交班人,也就没有肯定的谥法,有毅宗、庄烈帝、怀帝、愍帝、思宗等谥。思宗的“思”字,不是美谥,《逸周书》的谥法解中说:“品德纯一曰思,大省(即“眚”,意为灾害)兆民曰思(意义是“对亿万百姓形成严峻灾害”),追悔前过曰思,外内思考曰思。”汉朝的王逸作过一篇楚辞,叫作〈九思〉,是记念屈原的,共有九章: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悼乱、伤时、哀岁、守志。所说的悼乱伤时,疾世哀岁,逢尤遭厄,和袁崇焕的表情和遭受倒也差未几。但崇祯写这“九思”二字时,所想到的当然不会是王逸的“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