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注有“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用这句将“学”而后“说”深之意展开一下,就是“夫说生于时习,即生于学也。以学及人,而朋之有也,不成必乎?”
谒见学政时,有宋时这个正主在前顶雷,他们内心仿佛都没那么怕了。
上过中学的朋友都晓得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题深印在脑海里,都不必像刚才那句一样先忆原文,略一回想朱子注释,便提笔写下破题——“说以学而深,便可决其朋之有也”。
宋时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谢道:“都是我家的事扳连了四位大人。此事我自有应对,归去以后再置酒向各位报歉。”
徐教谕颤巍巍地说:“因他们平常科试还能考到一二等间,平日也未曾有这等罪过……”他给这群门生洗白间隙还不忘了照顾宋时一句:“宋监生实与此事全然无关,他住在县治中,一贯闭门读书,下官等皆可作证。”
他问到这境地,宋时也不能瞒着退亲的事,考虑着说:“因家父亲年转迁武平,门生不放心老父单独上任,便跟到了武平县里。如此,便赶不及赴北直隶应院试,干脆捐了个监生,后年好直接了局应秋闱。至于婚事……本年周王选妃,不巧门生又没能及时进京迎取,乃至桓家女也被列在了待选之列,这桩婚事只得作罢了。”
县学教谕、训导都是极贫寒的官,一年到头只要二十多两薪俸,改良糊口端赖四时八节祭孔庙分的胙肉和门生送的束脩,听宋时要宴客,都暴露了几分忧色。
宋时感激他的体贴,当即应道:“任凭老先生出题。”
破题既出,承题就好办了。左不过正破反承,承题中又能够引述题面原句内容,他就把破题中贤人常言《诗》《书》《礼》,楚大夫能够记之的意义翻过来,改写“《诗》《书》《礼》这些雅言以外的贤人不言,楚大夫能记甚么呢”?
这两句实在毫无关联,但截搭题就是如许,毫无关联也要用“钓、挽、渡”之法,给这两句之间架出桥梁,改出一个成心义的破题。
雅言即常言,破题上半句即扣着“常”字,将原句中的字眼儿替代一下,就是贤人平素所说的言语……贤人之间有教养之功,就用“圣训”,“圣训之有常”。而下半题的“叶公”也要换一个字眼,就用他本身的身份,“楚大夫”。叶公是想晓得孔子之事,在破题中不能援引题面以外的原句内容,上半题的“雅言”恰好能够完美的弥补上这个答案。
宋时与教谕徐大人、周、袁两位训导官风尘仆仆地赶到府里那天,祝训导早早就在城门候着他们,见了宋时就如见了亲人普通:“方大人欲见舍人久矣,意甚火急,舍人不必候命,就随我去见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