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一字不易也太夸大,可这篇文章里实在没有容得下“天理人欲”之论的处所了。
《春秋》虽是史乘,但孔子编《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成书后存留的史料都是为了表现“尊霸道、讨不臣”这个思惟的。以是作文的时候不但要斥住宋、齐两国诸侯之罪,还必要连络左传内容,表扬一下齐桓公在讨伐楚国中表示出的尊王的态度——
郑朝学术持续宋朝,《春秋》重《胡氏传》,而胡安国事二程门下私淑弟子,胡传中常以义了解《春秋》,尊王攘夷的思惟极其激烈,并且特别正视以“天理人欲”解释文中写法、称呼的纤细不同。
他看了两篇明清《春秋》学论文,就已经不自发受了引诱,这篇文章里竟没提一笔“宋人”与“桓公”这两个称呼背后所藏的天理,写到齐伐楚也没提一笔胡氏最爱论的“攘夷”。
也就是摘前人诗句为题,以五言八韵为限,如唐宋时的试帖诗。
太简练朴素了。
他又将这篇文章几次读了数遍,乃至拿案上别的几份词旨俱佳的《春秋》考卷对比,细心研读,比较好坏,终究将他的卷子压在最上头,深叹了一声。
他把草稿改好,拿出稿纸来誊写,才想起刚才方提学在中间看他的四书文,猛地抬了一下头。这一下正都雅见方大人坐在堂上,精光四射的双眼正盯着他们这些考生,蓦地与他目光相撞,忙又低下头,细心誊稿。
先斥宋桓公威福自便,不受命而伐郳之罪,指出其该当承先公之命而尊王室、守臣节;后斥齐桓公为成绩霸图,擅天子之权,节制诸侯伐讨伐外夷之地的楚国。写到文章结穴——也就是八比中最后的束二比时,还得特别赞美一下齐恒公体贴王室祭奠,是一片拳拳尊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