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宁侯恰是齐王外祖魏国公的族侄,天然站在齐王一边, 对这位皇宗子虽不敢怠慢, 却也有些防备监督之心。二人公开派人往周王随行亲卫、仆人那边刺探了几次,未曾问出真情,也只得仓促写下汉中有变的动静,命亲信传回京里。
周王妃现在邻近产期,行事不便,来接圣旨时亦是步步谨慎,双手交叠在身前,护着腹部。昔日圣上所赐的侧室李氏在旁陪侍,行动饮食无不亲力亲为,身边跟从奉侍的宫人使女也端方森严,比在宫中时换了一番面孔。
他传口谕免了王妃的跪,晓谕她与王府中报酬周王筹办出关之物,送往居庸关外。但因周王身负皇差,巡查的是边关军秘密务,府中女眷不得亲去送别,将东西备好,自有宫人运送。
齐王身边的人也都晓得,天子宠嬖周王,虽因这些年周王母家、岳家连连出事,几近绝了他即位的能够,可陛下顾念爱子,定会挑个有容他的度量的皇子上位。
汉中出甚么大事,须得王府长史归去措置?
少年齐王心中有些愁闷,喝了口酒,叮咛得力的家人:“挑几张好皮子、十坛烈酒送往居庸关,说是我做弟弟送他路上用的。到那儿也趁便叫人问问王济,大哥常日行事如何。”
再者说,周王妃眼看就要分娩,总不能叫皇孙生下来也见不着父亲吧?
李氏福了福身,温婉地答道:“奉侍殿下与娘娘恰是妾分内之事,谈何辛苦?娘娘放宽解,辽东离着居庸关也不过一千余里,待世子出世,娘娘养好身子,殿下也该回到京里了。到时候圣上开恩,殿下进京覆命,岂不就能回府来与娘娘和小世子相见了?”
周王也直送到驿馆门外,殷切地盼着他早去早回。镇守居庸关总兵徐崴与京中新调来坐镇的平宁侯王济看着他们急仓促送归的模样,的确要觉得左长史已得了圣命, 要代周王回京面圣。但周王住的是他们居庸关的驿馆, 他们又岂能不清楚京里有没有动静传来?
齐王府的亲兵纵马如飞,不过两天便从居庸关外打了个来回,探听出了两个动静:他大哥已经解缆去山海关了,周王妃和侧室给清算了一车衣裳用器;他大哥的左长史天一亮就告别他堂舅贵爵爷,仿佛是汉中出了甚么大事,左长史急着归去。
她掌着府中小库房钥匙,不一时就将早已备好的箱笼装上马车,宫里刚好派了内侍来取行李,她便叮咛小内侍连车一起带走。
宣罢旨,黄寺人便换了副笑容,体贴肠劝桓王妃:“桓娘娘早些着人清算罢。奴婢传闻辽东苦寒,只怕他们在京郊多拖一天,到辽东便多冷几分。殿下金尊玉贵的身子,自幼就没尝过风霜之苦,若备得少了,到辽东享福可如何办?”
李氏微微低头,自谦道:“也幸亏汉中府给娘娘的堂兄家捎来手札,细写了我们殿下出行时备的行装,妾才想道该筹办些甚么。”
不是憾慨他兄长不能进京,而是遗憾没能趁这机遇上一本显显他和睦兄弟之心,好给本身加码。
齐王也叹了一声,说道:“父皇不知怎地,到现在还将大哥看得这么重,连三元落第的宋大人也派到他封地里当知府。那宋大人是我先看上的,我本来都不计算他与我大嫂兄长相好的,成果一个神仙似的人物竟落到我那不得回京的年熟行中了。”
桓元娘冷静一阵,垂眸道:“mm所言极是。今后殿下回京,或将我们接往汉中,得了机遇,我……我便请殿下和兄长报答宋大人。”
内阁拟旨还慢些,给周王妃的只由养心殿总管黄寺人传口谕,更早一步到了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