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容罢了,都站到戏台当中,插科讥笑,攀比着要给边军捐多少粮草:那老夫要捐一袋自家稻田产的禾花鱼腌制的熏鱼;贩子捐的是给汉中产业园买煤炭、石料赚的银子;少女捐的是亲戚女友给甲士织的毛衣、纳的鞋底;庄户捐的倒是满满一车粮食。
对,文艺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不都是相连络的么?以是他们把科技下乡的内容之一插在文艺节目中,做个五分钟小告白,也是一举两得嘛。
台上的“岳母”提笔在“岳飞”背上写下“精忠报国”四字,便代表了刺字之举、台下喝彩喝采,掌声不竭,千百人的声音汇成一道奔雷,回荡着一样的“精忠报国”。
随驾来的官员多少都有些设法。唯两位庶吉人平常在翰林院里只是读书,还不太晓得宦海应酬,又是与宋时有同年之亲,便不似别人那般多思多虑,单刀直上天攻讦道:“这段加在此处似无需求,年兄怎不叫人再改得妥当些?若改不好,倒不如决然舍了这场,直写岳武穆在军中如何扬威。”
这戏他在宫里可未曾见过,是官方戏么?
一句“男儿当立精忠志,誓报皇恩尽义节”顺风吹入耳中,接下来台上少年人俄然解下腰带,脱了外衫,暴露一身肉……
车外有亲卫奏报:“殿下, 宋大人说就是这里了。前面有人搭台唱戏,殿下可要下车一观?”
短短一段硬广,却勾得人欲罢不能,大家都似有无数内・幕要说,对这段告白也有无数群情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