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爷有些担忧地说:“只怕我这几个孙儿的字体稚拙,有些处所写得不对……李兄少待,我叫人问问他们可还留着他们叔父们给的答案。”
起初儿子不返来,她就只顾着心疼孙儿,怕他学得太多累着;现在想到周王要还朝,怕儿子见面考校孙子,又想让他多学些东西。
奉侍御前的寺人哪个不是心明眼亮, 能猜得出圣上情意的?
李氏单独留在京中,平常只得靠看看这位小皇孙安慰孤傲,对他也是视若己出,闻言立即包办下了此事。
她父亲正在都察院做佥都御史,与那位桓御史是同僚,凭这干系……咳,不是,应当是凭着天家、凭着周王府的面子。
关上门后,一家父子才猖獗地欢畅起来:“快,快去给你们娘和媳妇说一声,时官儿终究要回家了!”
不但叫他进京贺寿, 现在皇孙也到了该开蒙读书的年纪,总要让父亲看看才好。
叔父“们”啊。
他们做寺人的不敢问政事, 却能体贴一下圣上的家事:“往年周王殿下都掐着圣寿的日子进京来进寿礼的, 这两年也不能返来。固然是边关战事要紧, 可现在四海升平, 西北挞伐连连得胜, 那些虏酋都肯主动归降, 陛下也该谅解殿下一片渴念之心, 让殿下进京贺寿了吧?”
等他辞了官,闲下来,便盯着后辈读书……
时官儿可算要返来了!
她的孙子,岂能不如官方百姓懂很多?
但是他三个儿子都出息了,他还在乎个官位么!
他磨着牙道:“三位阁老都未曾有行动,我们在廊下也没见过旨意,许是圣上成心,但周王那边为支撑边外战事,一时还脱不开身?甚么时候边关的事定了,甚么时候周王就能返来了吧?”
李夫人几乎叫周王和王妃寄来的那些手札弄偏了思路,幸而在娘娘面前未曾暴露甚么,回到府里便取了帖子,叫人归还家中,请父兄去替皇长孙求他的文章。
宋老太爷想到这点也不由有点欢畅,又要端一端四品大员之父的架子,叫儿媳们不要干与朝廷的事。不过说到儿子的官职,他俄然认识到:“我这官儿也忒低了,做了这么多任也才刚做个六品,时官儿若进京,我做父亲的比儿子位卑可如何像话。”
就算一时不回,周王只要返来了,还能不替妻舅和……啊?不替他们弟弟说话吗?
宋老爷哼了一声:“便是我这三个大孙子都结婚了,你弟弟他还不是我儿子?我想叫他奶名儿也就叫了。”
他大儿子嗔道:“霄哥儿都能了局招考了,爹你还开口就叫时官儿,叫孩子听着多不像样呢。”
他们三兄弟做题时都是单抄到一张纸上的,是以原题和答案倒还洁净,只是有些放得久了或是寄送途中遇了雨,有些发黄卷边。
当年宋时出京,恰是为周王离京时把贰敬爱的桓御史带走了。现在周王要还京,当日受他连累而去的桓御史说不定也能返来,宋时这个明珠美玉般的人才就更没有遗落边城的事理了。
他儿子在汉中办个女黉舍,一群没见地的小人便以己度人,觉得时官儿是个带着女弟子左拥右抱的风骚后辈,传流言坏他的清名。他就要在京里办一个女黉舍给人看看,让那些眼酸他三元儿子的人都晓得,他们宋家人办女黉舍就只为教女子读书明理,没有半点肮脏!
新泰帝沉沉地叹了一声,道:“你们且下去吧。”
他虽未下圣旨, 但御前奉侍的寺人都是揣摩上意的妙手,天然明白该说甚么,该如何说。过未几久, 圣上思念周王, 欲召他还京的风声还是透入了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