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要真写得不好,黄大人如何还看了这么多遍才呲噔他呢?
不知是在城外见了新奇事,还是李宰相有灵,黄大人这回竟是思如泉涌,提笔便写下了一篇奖饰武平县不向朝廷要钱、不向百姓剥削便能在县外武溪清沙除淤,以减少洪灾伤害的《武平县重修武溪记》。
黄大人捋着清须思忖了一会儿, 对桓凌说:“本官这几日便要回府城, 此处清丈田亩、打击豪强之事却不能停。宋令上京时, 武平县的事便交予伯风了。”
他嫌弃得不可,看宋时已抄出几份了,便揣起一份说:“把这架子拆了,我替你写几份――不是要给巡按大人送人用么?我还仿得了你的笔迹,我们分开每人抄几份,总比这排架写出来的软绵绵的笔墨强!”
城西就是灵洞山,另有甚么景色更好的处所!
无独占偶,田师爷的《观武平县三下乡记》里也带了一笔《白毛仙姑传》出场,夸的倒是他家大人:“曲词何必事砥砺,但出自本心,便是第一等好词。故‘高堂坐威仪凛冽’一句便足动听心,台下乡民,亦争‘把官箴品’。”
宋时看着那三人低调谦谨的文章,缩归去深深地天然检验――怪他这些年没写过夸人的文章,一下笔就按着当初搞软广时那种正面夸、死命夸的气势上了。
桓凌写的就含蓄多了,只一句“有豪强越讼于御史黄公前,公遂至县巡按,月余而豪强清,民气咸平”。
这里已被人立了李纲牌位,只还没泥像,堂上还摆了香炉、供品。他们没带香来,车里却有些鲜果、吃食,便摆在堂前供上,默祝了一回。
他不美意义看桓凌,便转头问宋时:“你是这武平的地主,这里有甚么处所风景又好,又能歇脚的,带我们去坐坐。”
提及吏部大计, 大计也近在面前了。从福建到京里,快的也要赶两个月, 现在已进了十月, 来岁正月就要朝觐,福建省高低主官与首级官此时便该筹办出行。
宋时叹道:“我这不也是怕黄大人分开,来不及送吗?并且另有几本是要送师兄你的,哪有叫你本身抄的事理。”
这些溪水夏秋间轻易众多, 多数儿因为水里淤积泥沙太深, 排水不畅。趁夏季叫人筑堤坝束水冲沙,或直接排干一段溪水,下水清淤,再在较宽的溪流河道旁挖出备用的排水沟, 来岁就能减少灾情。
幸亏纸之间都垫着垫板,倒没叫墨水浸脏,笔迹也还算工致……可也只能算工致,就像匠人雕出来的书板,只说得上整齐,那里有字体!
黄大人虽说有些好名,但毕竟面皮薄,不肯狠夸本身,面色微红,连连摆手:“我们是出来游赏景色的,要写修河记就写修河记,不必记那些职分内的事――方才我们瞥见的‘三下乡’倒是新奇风趣,能够作文记之。”
这记里倒没如何提他本身的功劳,只淡淡写了一笔“宋令素爱百姓,至县则治洪灾、抑豪强,百姓为作《白毛仙姑传》记其事”。
这曲《白毛仙姑传》写出来可不是在武平县里自娱的,迟早要传遍天下,扬他父子的名……曲中另有个与宋舍人极要好的桓通判,了解的人一见就晓得是暗射他与宋时了。桓凌算着本身在京里的亲戚长辈、恩师朋友,决定连同黄大人的《修武溪记》、田师爷的《三下乡记》一并多抄几份,转头托府尊朱大人替他捎回京去。
能到武平县巡查的钦差黄大人,还会有谁?
“叫人给宋令送信,请他领典史到府里来,乘府里的大船上京!”
黄巡按刚好问道:“这些修河的民夫里,可有本官判罚的那些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