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凌写的就含蓄多了,只一句“有豪强越讼于御史黄公前,公遂至县巡按,月余而豪强清,民气咸平”。
提及吏部大计, 大计也近在面前了。从福建到京里,快的也要赶两个月, 现在已进了十月, 来岁正月就要朝觐,福建省高低主官与首级官此时便该筹办出行。
不知是在城外见了新奇事,还是李宰相有灵,黄大人这回竟是思如泉涌,提笔便写下了一篇奖饰武平县不向朝廷要钱、不向百姓剥削便能在县外武溪清沙除淤,以减少洪灾伤害的《武平县重修武溪记》。
夸得又低调又含蓄,没听过这曲子的,单看文中字句,底子不晓得夸的是黄大人,但一旦这曲子传唱出去,便大家都能晓得‘高堂坐’一句前面是‘钦差来巡’。
能到武平县巡查的钦差黄大人,还会有谁?
宋时看着那三人低调谦谨的文章,缩归去深深地天然检验――怪他这些年没写过夸人的文章,一下笔就按着当初搞软广时那种正面夸、死命夸的气势上了。
这立名是要别人晓得他的厚德,主动替他立名才好,哪儿有本身带着部属和部属的儿子写文章夸本身的?
城西就是灵洞山,另有甚么景色更好的处所!
比拟这两位的低调,直接写出“巡按御史黄公尝之县北,闻百姓苦豪强之音,密访其罪,会令武平县令宋同审”的宋时的确太不含蓄了。
无独占偶,田师爷的《观武平县三下乡记》里也带了一笔《白毛仙姑传》出场,夸的倒是他家大人:“曲词何必事砥砺,但出自本心,便是第一等好词。故‘高堂坐威仪凛冽’一句便足动听心,台下乡民,亦争‘把官箴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