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悠是个受不得气的,当晚气得一夜没睡着。天一亮,便嚷着要去余家讨个说法。
冯老太君在桥上急得不晓得该往左还是往右,只恨不得直接从桥心跳下去。
甚么朝堂纷争尔虞我诈,离冯家极其悠远。
冯家几近历代都是读书人,祖上也有几位曾科举入仕。到冯昭二十岁进京赶考,他在会试中仰仗一篇《论治国之道》一举拔得头筹,后在殿试上同皇上展开辩论,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问他可愿留在京中,他以“昭愿以此生之力,为大丰育国士”婉拒。
傅珠本能用手去捂住肚腹,背后又抡上来两木棍,疼得他附身趴到地上。
“本日曲桥卖聪慧,来岁蟾宫摘桂子。”另一名公子便风雅多了,嘴里蹦豆子似地直抒胸臆。
傅珠难受至极,忍不住大呼一声,从肚子下抽出右手朝余隐甩畴昔。一道火苗像黄鼠狼一样腾空跳过。
傅珠方才为了遁藏人流,专门落在曲桥下的河堤旁。现在,大多数行人要么在曲桥上赏灯,要么往“水月楼”去猜灯谜。这到处所竟无半小我影。
幸亏傅珠头上没甚么伤,人也还复苏,一看到老太君就直叫喊:“娘,珠儿好疼,肚子疼,背上疼。”惹得老太君泪水涟涟。
“爹,我们冯家能不这么忍气吞声吗?他余家再如何权势滔天,我还不信能大过皇上去。那余铁成都能被砍脑袋,余家也没甚么可骇的。”
“卖聪慧,卖了聪慧好过年。”一名公子在桥上小声喊道,面庞上略带一丝羞赧。
此发起听起来极其有理,但细细一揣摩便觉好笑。从冯昭到冯延再到冯安,三位都是江南书院的山长。三代人诗书相传,既为师生亦是父子,从言传到身教,可谓穷毕生之功。
“开口,竖子也敢逞口舌之能。在家呆着,哪都不准去。”
冯家现在当家的是大房。大老爷冯安对这个侄子就亲热多了。“这件事我同你爹会做主,你可不要私底下胡来。你要嫌憋屈,就去郊野骑马跑两圈。只是得记着,人争一口气,这口气不是仅凭打打杀杀就能争到的。”
梧州文道昌隆,几近就没出过甚么驰名的武将,梧州的大师族皆是希冀子孙们寒窗苦读,日掉队六部,如果他朝为令为公,那便是至上的荣光了。
“承您吉言,那我就买盏花灯,就要这鲤鱼灯。”
冯梧疾言厉色道:“你给我站住。小小年纪就喊打喊杀的,你别给我们冯家惹出祸来就算好的了。你表叔的事不消你操心。”
铃铛忙搀着她往边上绕,安抚道:“老夫人别焦急,我们赶来得及时,二老爷不会有事的。”
“是,侄儿记着了。”
昂首一瞧,雕栏上头余悦正横眉立目瞪着他,边上还凑过来几个脑袋,此中就有冯老太君跟铃铛一老一少,另有阿谁冰脸嬷嬷。
这花灯也赏不下去了,一行人当即打道回府,又请大夫又擦药膏,折腾到半夜才安宁。
冯家历代皆不入仕,但冯家培养了无数江南学子。冯家最后选出的公子只要循着祖宗教诲,少时勤奋习学,比及学有所成,再经江南十位书院山长考核,便能进入江南书院为夫子,与人传道授业解惑。
但是,梧州这片士子的乐土上,另有一个不识时务之人。那便是冯老太君冯媛的父亲,冯昭,冯家现在足不出户的太老爷。
冯昭教出了那么多状元公,但他最好的门生还是是冯延;冯延最好的门生是冯安。冯延冯安未插手科举,他们的诗文却早已传遍天下。不是因为他们多么聪明无双,而是他们生在冯家,他们不须顾虑其他,只用一心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