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来去将何如,不来不去心归身。
此六合内自生也,六合外自生者,非生于六合以外,乃于六合中生养万物,万物接收六合精气为食,六合精气化养身内万物,此万物非六合本有,故名外自生也,世人以精气外生之繁而夭亡,六合外生之繁,亦将精气衰竭而趣死地也。
明达真伪者,于伪中得真。
此中清净人,心恒居胜净,念想如诸物,彼情在物外。
器薄者分修,以肉立命基,渐弃于妄心,妄尽亦名真。
应善涵养身心,重视饮食起居的作息,如许才气有规律的糊口,六合因骨气有度而能四时日夜变更,万物得以生息,若六合的骨气不能有度,四时日夜变更不有常,则万物入死。
后代之人,工于心计,执迷欲乡,好弄心机,至于机巧,盗窃心重,猜疑迷窍,因而人间乃有一代圣贤出世教养,断古法而依托圣心于新法中,使后代修行者修心摄性而养身心,涵养根器而从古脉,盖因众生心堕毒海,至于身内精气神,皆受毒染,乃诚意性,亦多染劣,生各种忧?本源,圣贤垂悯,教各种断苦根之法,乃至无上底子法,皆可通达圣本。
诸念不起处,名为静定乡,至于善行者,此静亦粗浅。
如欲修真,先知始终,知始终已,不急不躁,垂垂修持,至于圆行,最上之事,从最下为之,故应善修其本,从最粗浅,点点滴滴,不生懒惰,统统能作者,皆作成美满,毫末之木,乃可参天。
真情非无情,无诸妄情也,痴迷恩仇内,妄情岂至心。
若欲得一,先须知众,众尚不明,鲜有测一者,是故初学修真者,抢先安止身心,使一日纷飞之思虑处静处,居静时,安隐当中,心得歇息,安其心时,其身亦安,止其心时,其身亦止,如是身心,皆得歇息,于此歇息,能离人间狼籍,能生离常世温馨,静息身心,则精气如六合**天然生,身得养也,心如晴空,乱云不扰,心得开朗。
无所依处依统统,二归一亦有依,无依而依统统依,统统依于无所依。
六合尚且循端方,修持之人亦如此,从人中起人中立,莫说人非人义。
颂:
颂:
如是学静,乃为修真第一事,此为根本,此基之坚毅,为厥后行道之安顺也,若欲修真,此是第一,无此根本,统统修行,如沙聚塔,毕竟不成。
诸法不为真,真在诸法存,
比方人间人,心得净胜意,自念居物外,与物共游戏。
修真之人,师法六合,端方周遭,无执无失,始终以内,无有乱也,无轻无重,前后如一,因而存亡以内通达如一,此存亡若一,人间来去亦为一,已得于一,万事皆毕矣。
聪明何所来,无智无慧地,以二元入一,一归〇亦灭。
无明亦无暗,无色亦无空,以无统统故,能含统统有。
民气当中,君臣之分,比方肉身精力,亦有君臣,其理一同,初修真者,虽暂不见君,而信心奉持君法,其身心诸臣天然安宁,比方六合风调雨顺,万物天然长生,若奉持修真法例,亦是如此,是故初学,当奉法而行,莫能够臣心辩白而觉得是,因世人多已堕入臣夺君位之事,故初学者,当奉法行,莫自起心另成一法,尊道贵德,顺天应人,自胜自明,乃为修真之初。
善摄生者,无死地也,六合间统统死地,不能死之,所谓仁者无敌,以仁者爱人故,自心无敌也,若自心无敌者,外众生不能为敌,天长地久,六合之以是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乃能长生。
世人学静时,难离常日思惟风俗,各种思议,欲将思路依托于某处,若心无依托,则乱想纷繁,是心不收也,若心暂收而妄意常动,是性未摄也,当以放心而收乱心,当以定性而摄妄情,修习谙练,天然得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