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家在本地虽是大族,可年青人不是在外游宦,就是在外游学,老一辈的人怕震惊晏子钦的悲伤处,来看看便走了,到了下夜时分,院中已是静悄无人,只能模糊闻声许氏房里传来敲木鱼的声音。
明姝手里正抱着一只裹着折枝梅绵套的手炉,朝晏子钦那边一递,道:“暖暖?”
杜和毕竟是大人,先发觉出晏子钦神采不对,藏起沙包,把小子钰往屋里一抱,呵呵道:“先让你哥陪你温温书,学完了再玩。”
他看着明姝正对着镜子梳头,问道:“你……可还风俗?”
书声琅琅吵醒了明姝的午觉,草草理了鬓发,迷含混糊出门看看天光,却见许安度量一摞书,领着一个面熟的孩子朝书斋走去,一身小红袄、毛领子,显得玉雪敬爱,看上去和晏子钰同庚,只是板着小脸,没有晏子钰那种天真烂漫,明姝问了一句:“许老伯,这位小官人是谁?”
晏子钦一把抱过孩子,问了句:“钰儿,有没有听娘的话?”
少年道:“鄙人王安石。”
春岫扒着帘子上的锁子纹,一格一格往下数,少时,说要续点儿炭,便挑帘出去了。
此时已是寒冬腊月,极不爱下雪的南边也刮起了卷着白雪毛子的劲风,吹得人襟袖瑟瑟飘舞,同一个处所,来时和去时的时序风景已然变动,表情更是千差万别。
所谓近乡情怯,说的大抵就是晏子钦此时的感受吧。如果纯真的衣锦荣归,那是多么的光荣,可到了本日,倒是年纪悄悄弃官返乡,倒不是怕人闲话,只是人言可畏,眼神亦可杀人。
领头的是晏子钦的大伯,他是个刻薄的人,宋时江西出才子,本源在于此地深厚的文教传统,农时耕作,闲时读书,耕读传家,是以很多看起来诚恳巴交的农户实在都能背出整篇论语,写下三五首律诗。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高睿还要持续留下当差,晏子钦一家登舟远去那天,除却受过他恩德的衙门旧部,另有些感念他的乡民来渡口相送。
明姝见婆婆言语客气,又是个广泛的人,内心松了口气,接过镯子,奉了茶,侧房里已经摆好了饭。许氏茹素,向来是本身单摆一桌清粥小菜,现在儿子返来,例外一次,也跟着世人在大桌上用饭,杜和本想敬酒调度调度氛围,可见桌上没人说话,内心发慌,怪不得这家能出来一个一本端庄地晏子钦,本来全都是一板一眼的人。
晏子钦道:“先抱病了,你本身就不看书了?”神采间已有些活力的模样。
晏子钦用热水洗漱过,坐在床侧叹道:“毕竟是乡里,亲戚间亲厚,比我设想的好多了。”
晏大伯是骑头口来的,顾及晏子钦身边有随行的女眷,另雇了一辆加了厚绵帘子的骡车。他话未几,把人送到了,便起家走了,晏子钦要留他喝些热茶,他却推说侄子舟车劳累,先歇息,这碗茶来日再说吧。
晏子钦天然晓得她心中不快,二人别离躺下睡了,都是展转难眠,到了半夜时分,明姝已经困极睡去,却闻声晏子钦幽幽一叹:“我也是在赌,赌朝廷的风向。”
临川毕竟是个比舒州还小的小处所,又下过雪,路上不免泥泞颠簸,明姝在骡车上骨头都快颠散了,晏子钦亲身搀扶她下了车,只见面前是一户干净的二进小院,白墙青瓦,和京中的房舍很不一样。
小子钰把脸藏在晏子钦怀里,害臊地唤了声嫂嫂,把明姝也惹得一脸通红,用手去戳他的面庞,小孩子躲也不躲,只是内疚的笑着,仿佛另有些怕生。
小子钰一边扔沙包,一边道:“先生染风寒抱病了,给我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