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对一旁的桓裕道:“来人是南阳宗侃,字君长。”
说完,登即就呼喊起来,紧接着就有侍从出去,一见此,看着醉眼昏黄的两人,郑经不由烦恼地伸手拍了拍额头,看了出去几个主子,不睬会宗侃的醉话,敏捷起了身,逃出了营帐,而后才叮咛侍从奉侍内里的两人安息。
“正有此意。”一旁的郑经笑道。
千古江山,古今不定;
桓裕忙地回礼,笑道:“郎君十五岁时,一杆长枪,连下羯胡十营,海内为之震惊,使羯胡不敢南下,叔齐才是久仰郎君大名。”
桓裕听此,昂首望去,只瞧着直奔而来的,约莫有二十骑人马的模样,此中为首的那位,浓眉大眼,看着年纪约莫三十岁高低,又重视到这些人虽穿戴铠甲,手上却并未拿兵器,很快就到了面前。
又听郑经道:“羯胡法政严苛,杀人甚多,我并不否定,但是石赵政权建立以来,倡导经学,劝课农桑,却也是真。”
“阿平,你去过河北吗?”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我没醉。”宗侃已行到郑经身边坐下,一掌拍在郑经右肩上,一时候郑经只感觉右肩都痛得有些麻痹了,却听宗侃道:“阿平这主张不错,也不必拘着择良辰谷旦了,这就让人筹办香案青炉便可。”
宗侃自是欣然应之,又道:“我的部曲就驻在这四周,既来了,不如去我大营中坐一坐,喝杯水酒。”
“甚好,”桓裕笑道,“那君长兄唤我一声阿平便可,也不必称少将军。”
次日凌晨时,宗侃和桓裕一/夜酒醉复苏过来时,桓裕重提此事,宗侃的嘴角不由抽动了几下,连声道了句不必了。
秉烛夜游,只争朝夕;
桓裕一时猜疑,诘问之下,宗侃只好道出真相,“郑宗两家欲结秦晋之好。”
公然,郑经并未否定,“我去过建康,去过平城,也去太长安,但因为传言,在此之前,我从未去过河北,兼之,郑家又没有人在石赵政权任职,此次去了一趟,却令我大吃一惊,大略是没想到,羯胡有霸道的一面,也是文明的一面,现在也就不奇特,一些世家大族为为甚么会投奔并退隐于石赵朝廷”
郑经只好笑着伸手捏鼻子承认,不过,宗侃和桓裕也没过分计算,半晌间,三人都上了马,直往宗侃部曲驻扎地而去。
桓裕挑眉望向郑经,他没去过河北,但是一个胡人政权,再如何正视文明和农业,也不能与江左比拟,而阿大又不是会打诳语之人,俄然想到一事,遂问道:“阿大,你不会是踌躇了吧?”
听了这话,桓裕不由转头望向郑经,非常不觉得然,对羯人的印象,是因名声所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