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病院编辑
金元期间编辑
广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内设卿四人,为正三品,少卿二人、二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照磨一人。司下设多数及上都回回药物院各一所,并由达鲁花赤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卖力,专门掌管回回药物事。
明、清期间正阳门(俗称前门)内的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一带,曾是很多衙署的地点地。在这老百姓望而生畏的处所,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机构,那就是为皇家治病的太病院。
王惟德,别名王唯一,是宋朝闻名针灸学家,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天圣初年,受命编修针灸册本,他对古医书中有关针灸的记录和针灸图式详加订正,并对历代医家的针灸实际停止体系总结,于天圣四年(1026年)编成《铜人睮穴针灸图经》三卷。天圣七丰(1029年)由当局颁行天下,作为学习针灸及临证取穴的标准。他还设想并主持锻造明堂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分可合,体表用金字标有针灸穴位称呼,穴孔处涂以黄蜡,内里是空的,可注水。如果按针灸分寸精确进针,内里的水,便可自孔穴流出,不然不能刺入。它是当时作为针灸讲授和测验大夫用的。
御药局“掌两都行箧药饵”。内设达鲁花赤一人、局使二人、副使二人。
太病院当代医疗机构称呼,是专为上层封建统治阶层办事的医政及医疗保健构造。太病院始设于金代,附属于宣徽院。太病院的最高长官是太病院提点(正五品),下设使,副使,判官等,“掌诸医药,总判院事。”别的,太病院中还设管勾主管医学教诲,另还设有各种称呼的太医和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