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之前之瓷器,所谓玻璃釉者,虽皆透脱如玻璃,而究有些须混融气象,比之金泊、紫晶、子母绿等物。虽透脱如玻璃,终与真玻璃有别也。仿造者,不管釉之厚薄,虽偶有似玻璃者,而终不能闪现混融气象,与真者迥乎分歧也。
作伪者,遇旧瓷偶有微璺或磨伤落釉等处,每有将其破坏部分上釉吹烧,再绘以斑纹,令人极不易发觉。故辨别时遇有非理之花彩,或色彩不分歧之花彩,则可鉴定其为伪制毫无题目。虽不能发明其伪迹,亦可鉴定其为伪也。
康熙初年之蓝料,釉透脱如玻璃,其色与深蓝宝石略同。及末年,又发明一种磁料蓝釉,其色犹将蓝色加于粉内,以油调和而成者,即堆料款所用之色也,故其釉细并且润。若夫仿造者之玻璃蓝,其釉既薄,其色亦淡,远视之则蓝,远视之则灰,而黑与真者迥分歧矣。且仿造之蓝,粗而糠,釉中多有空泡,其色亦发黑,不若真者鲜润也。
瓷器之式样,必须公道。其有不伦不类者,多为损毁改作之物。辨别时,对于口边宜十二分重视。设式样不现成,而口边色彩与其他部分不分歧者,多为改作之物,不成不察也。市上简易之作伪,多有效粘瓷药粘之者,故辨别瓷器时,必须到处详细查抄,如受此类棍骗,非惟受有丧失,亦为智者所暗笑,不成不重视也。
明器之白地,俱略发青,其釉极厚,其光犹半失亮之玉,润并且细。至清康熙,则有深浅之分歧矣。计其要者,约有纯白地者、浆白地者、青斑白地者三种。纯白地者,色纯白,比明器较白,比乾隆器略黄,其润亮与象牙之纯白者几无以异。五彩器,俱此地者为多,浆白地者,白如米浆,故亦曰米汤娇,地白微呈黄也,与宋粉定之白略同,特不如粉定之透脱细润耳。纯白器俱此地者为多,青斑白地者,白中略发青色,青花器之白地,多为此色。至仿造者,其白地多不润亮,且对光视之,均有棕眼,好像人身之汗孔,其釉糟,而性亦糠。
雍正之瓜皮绿,色彩柔滑,好像春柳之叶,秋葱之心。至乾隆仍与雍正同,惟色稍深耳。釉皆津润亮光,开片亦细,纹理亦不发黑。仿造者率多粗而不润,绿近于黑,火光之亮独强。真鱼子黄之色,系干黄釉,皆津润开片,纹理亦不发黑。仿者色淡,而灰,或发绿,或发青,其亮亦系火光,非真亮光也。
明中叶之前之紫色,完整为葡萄紫,至明末与清康熙之时,遂变成茄皮紫矣。然比茄皮之色略淡,比煮熟茄皮色又略重,非绝似也,但均系玻璃釉者。至雍正时,始有料釉粉彩之紫色,若将粉调成而略觉紫色者。然自雍正迄乾隆,虽偶有茄皮紫釉,然其色发黑,其釉亦薄而混。仿造之茄皮紫,釉薄则色淡,釉厚则混,且毫不纯粹,必发红或发黑,显系由他色共同而来者,较之真器之紫色,确有天然人造之别也。
明器之蓝色,类蓝靛,而釉亦不甚透亮。至康熙时,其釉亮并且润,其蓝色亦较明时素净矣。但康熙之蓝,前后亦不不异,可分三期言之:初年之蓝,略发黑;中年则闪绿,故以翠蓝名之;迨至末年,则又闪红矣。乾隆之蓝,白而灰,或肉而发黑,翠蓝之色,至此而不复见矣。仿造者,亦不纯粹,不黑则红且浮,而不能深切釉内也。明器之蓝,深切地内。至康熙,则虽不上天内,亦且深切釉中。嘉道之蓝,及仿造者则半入釉内,如抹于釉上者,然故均浮而不实也。
瓷器之有足耳及其他易碰落之部分者,辨别时,务宜详察其接连处所,盍此等部分易落,多有补上,再以火烧成者。若用吹釉之法补上,其陈迹极不易见,只能够釉之新旧火光之强弱觇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