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康熙年间《重修镇河塔碑记》(康熙六十一年立)记录: 镇河塔始建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塔与寺,同时完工。塔建于寺内,寺在塔四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灵州产生地动,塔身被震裂。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再次产生特大地动,镇河塔连同寺庙塌为一片废墟。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原地重修,因比年天然灾害,粮食欠收,财力艰巨,三年间塔身仅建起三层便中道而止。颠末10年筹办,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3次完工再建,直至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用时20年,终究建成本日镇河塔。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处所名流许相称人提出“无下殿不敷壮观”,建议修下殿。经多方募化,两年后又在上殿劈面顺次建成中殿、下殿。1935年后,又在塔身四周别离建起一座八卦亭。当时寺院占地30亩,围墙高两丈,墙外有一丈多宽的护寺河,河两岸莳植树木。1963年,镇河塔被区群众当局公布为第一批古修建“重点文物庇护单位”。“**”期间,镇河塔寺院及围墙全数被裁撤,寺院表里树木全数被砍光,护寺河也被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