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未发明有第二座镇河塔。网上搜刮沿黄都会也没有第二个镇河塔,是以今宁夏灵武镇河塔是沿黄都会独一镇河塔。清康熙灵州镇河塔,属于一座风水塔。另一名闻名古修建学家张驭寰《中国风水塔》一书,把宁夏灵武镇河塔列入为天下独一的一座沿黄河都会以“镇河”定名的风水塔——镇河塔。
镇河塔(zhen river tower),清康熙灵州(今宁夏灵武市)镇海塔。今名宁夏灵武镇河塔,别名东塔。是一座8角13层空心厚壁楼阁式砖塔。塔体有砖刻“镇河”二字,别名镇河塔。是中国黄河道域滨河都会独一镇河塔。始建于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的古灵州城(今宁夏吴忠市古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黄河水患,城被河水淹没,由今吴忠市,经历了“城凡三徙”,于宣德三年(1428年)迁至今灵武市为灵州“新城”。为防黄河水患持续冲圮,灵州新城不再被河水淹没、迁徙,清初,新灵州城修建了一座镇河塔。镇河塔,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始建,至今2015年,已有347年。寺与塔同时建,初名镇海塔,东塔镇海寺,今名宁夏灵武镇河塔,东塔寺,因塔在清灵州城东门外,别名东塔。
张九德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至天启五年(1625年)四月,两年时候,采纳了以石块为质料,在黄河“故道”今吴忠市西部河岸,筑建“灵州河堤”,同时,疏浚秦、汉二渠,胜利地禁止了黄河水害,加上灵州“新城”“地土高爽”,河堤建城以后,黄河水“去城已数十里矣!”河水后退了,终究没有再次淹没灵州新城,胜利地禁止了黄河水害,使第三次迁徙的新灵州城(今灵武市)免遭第四次淹没、迁徙的祸害。但明末清初,黄河水患仍然持续不竭产生,持续不竭打击新灵州城。迁至“地土高爽”的灵州“新城”(今灵武市)人,经历明末清初的黄河水患以及战乱之苦,不想再第四次被黄河水淹没,因为当时人们还信奉宗教风水,以为佛塔能够借助佛的力量“镇”住黄河,不让黄河残虐众多冲圮新灵州城。因而,到清初康熙年间,新灵州便修建了镇河塔(镇海塔),以防该都会第四次被淹没而迁徙。这就是镇河塔建塔的汗青背景。
1.建塔背景
明朝工部尚书、驻守灵州的河东道张九德《新筑灵州河堤碑记》指出:“灵州阻河而城,其西南当河道之冲。复趋而北,可十里。每夏秋湍激,受害不啻,虽秦、汉二渠溉田至数千顷,而利与害错,其侵城实甚。”申明滨河而建的古灵州,既收黄河之利,也受黄河之害,这害就是黄河水众多改道不竭“侵城实甚。”张九德接着指出:“洪武甲子(洪武十七年即1384年)迄今(今即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年),城凡三徙,皆以河故。”张九德进一步确证朱栴所说故址在今吴忠市境内的古灵州,在明朝初年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宣德三年(1428年)的44年中,曾三次迁徙,由今吴忠市第三次迁徙,迁至本日的宁夏灵武市。古灵州汗青在新灵州城持续持续。是以,本日吴忠市与灵武市,本来就是一家人,两城离城相距独一30里(15千米),一说34里(17千米) 不管在经济、文明、民风、风俗、民族等各方面,都不异,两市均为回族聚居市,回族人丁均超越或靠近全市人丁的百分之五十。两市群众说话均属“吴忠方言”(吴银官话),两市大众很多家乃至都还是亲戚。以是,吴忠与灵武,都源于一个古灵州,都是古灵州的担当者,都具有古灵州的光辉汗青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