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民风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分歧,气应异象。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究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究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究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究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究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究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岐伯曰:以是分六合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气之起落,六合之更用也。
帝曰:求之何如?
岐伯曰:气候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当时,气可与期。
帝曰:其起落何如?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条约,惟真人也。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气候降落,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低相召,起落相因,而变作矣。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民风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非其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则不至,有至而过分,何也?
岐伯曰:明显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究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究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究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究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究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究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岐伯曰:高低有位,摆布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帝曰:有期乎?
帝曰:何谓初中?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究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究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究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究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究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究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究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究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究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究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究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究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