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岐伯曰:高低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摆布同法。《大抵》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故候之?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肿疼酸惶恐,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抵》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战役。”此之谓也。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倒霉,股胫足膝中痛。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何如?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三品何谓?
帝曰:其逆从何如?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骨行足病,瞀热以酸,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肉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帝曰:其抱病何如?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六合之正纪也。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炽热受邪,芥蒂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民风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抱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高低三品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此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帝曰:愿卒闻之。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何如?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何如?
帝曰:善。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负气和,可使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