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落第匾
一介墨客,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天下无数读书人,颠末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合作之狠恶可想而知。宋朝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落第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到了清朝,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十岁中进士,人们并不感觉他春秋有多大,“太宗天子真长策,赚得豪杰尽白头”,就是这一汗青文明征象的活泼写照。如宋朝共产生了118个状元,据《中国状元全传》载,此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此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2人。清朝共有状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此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5人,最大的62岁。状元之路毫不易于巴蜀之道。
历代状元中,大多出身王谢望族。他们从小就处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既有重臣以后,又驰名流之家。有的乃至是父子状元、祖孙状元、宰相子、尚书婿。父辈的光荣和光辉的职位为他们登上科考的颠峰奠定了坚固的根本。 很多人就是靠名臣的保举和培养,顺利圆了状元梦。但是,也有相称一部分状元出身豪门。他们全凭本身的才干成为一国粹子之冠。特别是宋太祖,为了肃除唐朝权贵把持科举、营私舞弊的沉疴,在科举中加强对权贵后辈的监督限定,成心提拔了一批布衣后辈科举落第。如宋太宗承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状元吕蒙正,幼小时就被父亲赶削发门,随母流落龙门山,栖居山间石窟中。元朝杂剧名家关汉卿的《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便是以吕蒙正的贫寒糊口为素材创作的戏剧。孤贫寒酸的吕蒙正,依托本身的天赋赋干和刻苦学习,31岁大魁天下,42岁位居宰相。成为两朝辅弼,万众钦慕。各朝历代,都有像吕蒙正如许的状元郎。他们成为百姓百姓通过科举之路出人头地的荣幸宠儿。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
在这七百多位状元郎中,也不乏平淡之辈。为数很多的人高中状元后,一事无成。他们脾气古怪,喝酒成癖,贫困得志,暮年惨痛。唐朝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状元卢文焕,贫苦之极,连顿酒也喝不起,可谓够不幸的了。另有很多状元,为官一任,了无政绩,毕平生平。更有甚者,投降叛军,诬告奉承,被史乘称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纣为虐的北宋状元莫俦。此等状元,无以入史,难留清名,可称状元中的不肖败类。 在状元科考中,偶然也并非全凭真才实学,有的人就是靠走干系或是偶尔启事高中状元的。唐朝就有“许愿状元”牛锡庶、“自荐状元”尹枢、“相扑状元”王嗣宗等,从其外号便可见其为人。状元裴思谦则更加卑劣,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礼部侍郎高锴知贡举,主持科举测验。他标榜公道,宣言根绝拜托。裴思谦凭与赫赫驰名的大寺人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的干系,要求高锴让他当状元。当时,文宗天子是个傀儡,仇士良权倾朝野,裴思谦怀揣仇士良的信,公开对高锴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深思很久,自知有力相抗,不然顿时就会大祸临头,只好无可何如地把裴思谦录为状元。天下动乱,皇权旁落之时,貌似公道的科考常常难脱权宦重臣的掣肘,成为宫廷政治的玩偶,这不能不说是科考状元的哀思。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
状元博物馆(黄山市休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