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甚么原因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着,则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别离中。一样地,若众生固执各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着。若又固执没法相,则一样地也会落于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别离中。「因为取法例滞于有,觉得有实有的生灭法相可离;取不法例泥于空,觉得又有空寂的不法相可证得,不能与空理相契,以是法相与不法相都不该执取。
信:
须菩须又问道:「佛陀!后代的很多众生,听闻您本日所说的奥妙言说、章句,能不能是以而生实信之心?」
善根: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不法。」
法相、不法相:
筏是用竹子或木头作成的小舟,以比方佛法能将吾人从存亡的此岸渡至涅槃此岸。佛经中常以「筏喻法」来讲明修道者对于佛所说的统统便利法门,只可视为渡筏,一登此岸,即应放下,不该再拘泥固执。
必须具有信实、信德、信能三前提。
持戒修福:
持戒是持守戒律,修福则指布施功德。普通说来,在家众以布施修福为主。佛教制定戒律,悲观的意义在防非止恶,主动的意义则在自度度人,成绩菩提道业。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很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