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庸作品集(简体新版) > 第66章 碧血剑(66)
袁崇焕身后,骸骨弃在地下,无人敢去收葬。他有一个姓佘的仆人,广东顺德马江人,半夜里去偷了骸骨,收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隔一道城墙,广渠门外的一片广场之上、城壕当中,便是九个半月之前袁崇焕带领将士大喊鏖战的处所。他拚了性命击退来犯的十倍敌军,保卫了天子和北都城中百姓的性命。天子和北都城的百姓则将他割成了碎块。
那姓佘的义仆毕生守墓不去,身后就葬在袁墓之旁。令人惊佩的是,佘君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焕墓旁看管。直到民国五年,看管袁墓的还是佘君的子孙,他们说是为了遵循祖宗的遗训。[116]直到公元二〇〇一年,北京袁崇焕墓的看管者还是佘君的子孙,不过已不是男丁,而是女性。
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全部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当时开端,明朝才有全部军队向满清投降的事。更有人带了西洋大炮畴昔,满清开端自行铸炮。辽东将士都说:“袁督师如许忠勇,还不能免,我们在这里又干甚么?”[117]降清的将士写信给明将,老是指责明朝昏君奸臣谗谄忠良。[118]
北京袁崇焕墓一向由佘姓先人看管,至今已历十七代,共三百七十二年,经历了明、清、北洋军阀、民国、日本军占据、民国、新中国几个分歧政权,但佘家始终忠心耿耿,子子孙孙,守墓不去。袁墓现在是在崇文门区东花市斜街北京市第五十九中学以内。现在为了驱逐二〇〇八年奥运会,崇文区当局要革新市容,决定“复建袁墓,拆迁袁祠”,告诉居住在袁祠中守墓的佘家先人搬家。佘家守墓人目前是六十三岁的佘幼芝密斯以及他丈夫焦立江先生、儿子焦平。佘幼芝佳耦当客岁香港“致群剧社”演出话剧“袁崇焕之死”时曾来香港,曾约我会晤。我很愿相见,对他们耐久对峙的忠义表示敬意,但我当时在杭州浙江大学教书,没有见到,很感遗憾。“袁崇焕之死”的编剧是白耀灿先生,脚本编得很好,导演与各位演员都很失职,传闻演出胜利,座无虚席,观众打动而欢迎。本年三月重演,可惜我仍因不在香港,未得赏识。
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吴的父亲吴襄曾做宁远总兵,和祖大寿是关辽军中同袍,都是袁崇焕的部下。当明清之际,汉人的统兵大将十之七八是关辽一系的军队。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诏、曹变蛟、黄得功、刘泽清等都是。这些人有的投降满清,有的为明朝战死,都是极有将才之人,麾下都是悍卒健士。袁崇焕如果不死而率领这一批精兵虎将,军事局面当然完整分歧了。吴三桂如是袁崇焕的部将,最多不过是“捧首痛哭为红颜”罢了,底子没有机遇让他“冲冠一怒”、为了陈圆圆而引清兵入关。
袁崇焕不是高瞻百世的愚人,不是夺目无能的政治家,乃至以严格的军事观点来看,他也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长于用兵的雄师事家。他行事操切,脾气中有严峻缺点,但是他凭着永不衰竭的朴拙,一往无前的豪情,鼓励了统统的将士,将他的豪杰气势带到了每一个部下身上。他是一团熊熊烈火,把部下身上的血都烧热了,将一群颓废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平的精锐之师。他的知己程本直称他是“痴心人”,是“泼胆汉”,天下唯一肯担负任务的豪杰。[119]袁崇焕却自称是大明国里的一个逃亡徒。[120]逃亡徒是没有家庭幸运的,日日夜夜不得安然。官居一品,过的倒是逃亡徒生涯,只因这十年当中,他生命之火在不竭的狠恶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