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庸作品集(简体新版) > 第66章 碧血剑(66)
为甚么隔了这么久才杀他?因为清兵一向占据着冀东永划一要地,威胁北京,直到六月间才全数退出长城,在此之前,崇祯不敢获咎关辽军队。要比及京师的安然绝对没有了题目才脱手。在此之前,他不是不忍杀,而是不敢杀。他对袁崇焕又佩服、又惊骇,内心有极强的自大感。杀袁崇焕,是自大感作怪。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中秋刚过,袁崇焕被绑上法场,刽子手还没有脱手,北京的众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刽子手遵循规定,一刀刀的将他身上肌肉割下来。众百姓围在中间,纷繁叫骂,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114]
崇祯以是杀袁崇焕,并不但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那么简朴。如果是出于一时误信,可说他只是笨拙。《三国演义》写曹操误中周瑜反间计,听信蒋干的密报,立即就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比及两人的首级献到帐下,曹操顿时就觉悟了,自言自语:“我入彀了!”那只是半晌之间的事。但是崇祯于十仲春月朔将袁崇焕下狱,到来岁八月十六才正法,中间有八个半月时候沉思熟虑。他曾几次想放了袁崇焕,要他再去守辽,是以有“守辽非蛮子不成”的话,从宫中传到外朝来。[121]既然有如许的话,当然已充分明白皇太极的反间计。他称袁崇焕为“蛮子”,那是既讨厌他的倔强,却又不由佩服他的干劲和才气。
那姓佘的义仆毕生守墓不去,身后就葬在袁墓之旁。令人惊佩的是,佘君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焕墓旁看管。直到民国五年,看管袁墓的还是佘君的子孙,他们说是为了遵循祖宗的遗训。[116]直到公元二〇〇一年,北京袁崇焕墓的看管者还是佘君的子孙,不过已不是男丁,而是女性。
因为北都城的百姓认定,客岁清兵围城是他用心引来的。很难说如许的谎言从何而来,是悔恨袁崇焕的大臣与寺人们漫衍出去的?还是普通大众天生的喜好听信谎言?又或许,遭到了严峻惊骇和丧失的北京百姓需求一个宣泄的工具?
袁崇焕身后,旧部祖大寿、何可纲率军驻守锦州、宁远、大凌河要塞,清军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以倾国之师,在大凌河将祖大寿紧紧包抄,十月间祖大寿不支投降。副将何可纲不降,被杀。祖大寿骗皇太极说可为满清去取锦州,但一到锦州,当即就守城,而后皇太极派大将几次打击都打不下来。皇太极两次御驾亲征,攻锦州、攻宁远,都无功而退。直到崇祯十四年三月,清兵雄师再围锦州,整整围攻一年,到第二年三月,先击溃了洪承畴十四万雄师,祖大寿粮尽援绝,又再投降。祖大寿到顺治十三年才死,始终未曾为满清打过一仗,大抵是学了《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旨,满清也没有封他甚么官。比之满桂、赵率教、何可纲、孙祖寿等人阵亡捐躯,祖大寿有所不如,但比之其他的降清大将却又远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