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细思其言,感到确切如此,不由暗自心惊。
这时,那名家弟子惠通俄然道:“以你之意,要烧毁统统典章,重新回到与禽兽为伍的原始形状吗?”语带讽刺,诡计想为名家扳回一局。
此时已无人能够辩驳,由其论道。
“贤人与小人一样是以利而行,独一的辨别在于,贤人挑选的是事关天下百姓的大利,而小人挑选的是一己私利,仅此罢了。”肖逸想通以后,忽地叹了口气。他固然认同了林月河之言,但是想到令人非常崇拜的贤人也是以利而行,总感受心中不适。
佛家作为东道主,天然要包管论道公道,当下轻哼了一下,就要说话。
林月河挨个贬斥诸家,吸引了统统人的重视力,若非惠通提点,大师倒忘了此事。
林月河回之以嘲笑,反问道:“像现在之世,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真情实意,只剩下了端方律法。耗费了人之本性,即便实现了承平之世又有何义?人无交谊,与禽兽又有何异?”
林月河道:“抱怨亦是同理。人之平生,将面对无数未知之事,谁能不出错。本来,人出错以后,本身即有惭愧悔过之心。但是遵循端方律法,对其施以惩戒后,其人不但不会再自惭,反而会心生怨怼。如此,看似平了怨,但是六合间的怨念却又增了一分。”
只见那林月河望向儒家这边,嘲笑道:“只要做考虑,必定是在衡量休咎短长。而考虑以后的任何决定,都必定是本身以为有福无益的一方。”
这时,却听长清道者说道:“避祸就福、趋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本性即天然。人生于天然以内,必定不成能脱出天然之性。鬼家对人道之切磋,确已达到了至深至臻之境。不过,同为天然,却又有高低真伪之分。报酬六合灵长,既生于天然,却总想超脱天然,驱天然为己用,此为伪天然,是以凡人行事会常常呈现了诸多反面之处。而贤人之所觉得贤人,乃是达到了天人合1、我为天然之境,此为真天然。贤人之行,即天然之行。此行既无益己之嫌,又有何妨?”
此番话说的正气凛然,引得世人鼓掌喝采,皆看向林月河,看他如何抵赖。
道家讲究清净有为,天然要摒弃私欲。长清道者恐鬼家之论对道家弟子形成影响,忙以天然之道化解。
“为了心中大道,为了天下公理,做考虑又如何?”儒家南宫逍礼嫉恶如仇,任耐不住,顿时大声说道。
玉临风却眉头一皱,想要禁止也已不及,暗道:“林月河既然惹人来问,就必定筹办了圈套等人来投。逍礼怎地如此莽撞?”
肖逸听罢,眉宇渐舒,但是心中却有另一番观点,暗道:“贤人和小人之间,应是德之凹凸的不同。贤人有德,便是秉公,也必定不会侵害别人。小人无德,以是才尽做些损人利己之事。”想到此处,心有所动,对报德抱怨之事,垂垂有了分歧设法。
被林月河一噎,全场辩驳声顿时大歇,只剩下些许琐细之声。∮,
此时,其他诸家也和道家普通,纷繁为弟子讲道开解。
南宫逍礼不平,道:“儒家向来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天下百姓。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天下百姓而支出了生命。生命亦可不要,又何谈休咎短长?”
林月河这番论道完整颠覆了世人对贤人的观点,是以,现场氛围一时有些奇特。
林月河续道:“按理,受人德惠以后,报人以德本来应是本性自发所趋之事。但是因为诸家之道崛起,别离为报德抱怨设定了端方典范,从而该事从本性上升至品德层面,让人感受,若不按端方酬谢对方,将会冠以无德之名,或者违背了律法。久而久之,为了报德而报德,报德行为便变了初志。德虽报了,但人们心中贫乏了那份戴德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