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能表现魏晋风骚的,是不为外物所累、率性而为的言行,是崇尚萧洒天然、风骚俶傥、唯美文雅的举止,是对亲朋的密意及对生命转眼即逝的感慨,更是一种对文明的思疑和避世的无法,及保持心灵纯洁的欲望和寻求超出世俗的糊口、盼望回归天然的设法。他们崇尚天然,喜好高雅的糊口,以吟诗作赋、听琴绘画、邀玩耍赏、谈玄说怪为生。雅集,谈玄,清议,书法,音乐,琴棋,绘画,傅粉,服散,痛饮,女装癖,人们叛经离道,不拘俗礼,此时新的审美妙念和标准在文人本性自发的根本上得以建立,古拙浑厚之美向妍丽超脱转换,各种艺术情势在要求表示自我情志的同时,开端寻讨情势的妍美。他们重视精力天下的纯洁,疏忽功名利禄和繁华,内心旷达,形迹放浪,风骚自赏,纵意狂歌,也神驰着抱负中的桃花源:无君无臣,无忧无虑,自耕自织,不务世事,以此透露着对传统礼教和腐朽文明的不满。老庄以为天然纯真、赋性朴素就是美,而儒家在这个动luan的年代已经没法成为社会的标准和支流,可也不能完整从世人的思惟里消逝,因而就冲破了独尊儒术,又连络了佛家玄门,有了“援道入儒,儒道合流”的玄学。为了弥补精力空缺,专谈《周易》、《老子》、《庄子》这“三玄”的清谈流行,托杯玄胜,远咏庄老。自东汉礼教式微以来就一蹶不振的儒家思惟,终究完整被道家思惟击败,迎来了中国汗青上最最特别的一个期间:道家治天下的两晋期间。
汉高祖以为秦朝是由暴zheng而亡,又没有诸侯国宗亲帮手以稳固统治,便承秦制而改其太苛之处,为了优抚百姓,有为而治,改秦实施的郡县制为“郡国并行制”(在处所上担当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郡国两制并行)导致各王国权力逐步增大,景帝无法削藩后又安定七国之乱,才开端减弱了王国的权势。武帝趁改制时夺去多量贵爵的爵位,“免除百家,独尊儒术”,大要上仿佛重德轻刑,实际倒是“儒表法里”,并参照儒家标准,用孝廉制提拔人才,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提拔官吏的首要根据,这使具有经济气力又把握政权的世家门阀渐起。
东周末年,强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国主嬴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号始天子。但秦制太苛,以武立国后仍用重典,奴役天下,致民不聊生,汉高祖刘邦顺势斩白蛇叛逆,秦二世子婴自缚投降。
司马昭为了篡夺曹家天下,大开杀戒,天下名流一时减半。所谓的名流为了保全一条性命,接管了这血淋淋的究竟和经验,也都变得灵巧、聪明起来。阮籍仿佛走得更远,他不但放弃了儒家济世的热忱和抱负,并且把内心的各种设法掩蔽起来,寻觅精力的另一个依托,今后“尤好庄、老”,他哭之于途穷,托之于酒酣,寄之于清谈,对政治不闻不问,乃至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他和王戎交觞酬酢高谈阔论,“必日夕而返”,但是却始终守住一个底线:“口不臧否人物”。可司马氏个人对他还是不放心,钟会曾几次问以时势,他皆以酣醉获免,摆脱了被人构陷、杀头的危急。又因为他是墨客,不能不写诗,即便写诗,虽多感慨之词,却也是“言在耳目以内,情寄八荒之表”。苦心孤诣地隐晦盘曲着,“百世下难以情测”,让人感觉托寄悠远而难以抓住他的“辫子”。有人倒下了,有人屈膝了,有人退隐了,有人摇身一变青云直上了,他永久没有了志趣相投的朋友,“临川羡洪波,同始异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