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大火,烧掉了坤宁宫和乾清宫。两大宫乃帝后寝处,重修势在必行。但国库因为西征蒙古,南定苗疆与东援朝鲜已经空虚了,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內库只够勉强保持十万寺人,九千宫女构成的十万九千人内宫的豪华华侈,也是入不敷出。以万历的脾气,重修两宫少则耗银数百万两,那里拿去?老百姓上缴的赋税已是逐年增加,不堪重负,再命令加收是行不通了。因而万历想到了‘开矿’,不向百姓伸手,折中向地里挖钱。这实在是对百姓的莫大‘仁慈’!
因而,‘开矿’成为不成窜改的国策,大内的寺人一波又一波奔赴各地,他们开矿的体例层出不穷,都是往百姓的家里‘开采’,往人的口袋里‘开采’,往繁华的闹市、商阜、豪绅‘开采’。因而‘开矿’变成了一场旷日耐久、苛虐天下的‘奉旨掳掠’,出面禁止的官员都遭到峻厉的惩办,不是夺职就是放逐乃至人头落地。金银、珠宝则是源源不竭的流入了紫禁城,流入了天子的口袋。当乾清宫、坤宁宫的围墙楼台高筑的同时,寺人们在外城兴建的豪华私宅,更如雨后春笋般丛生。
对于明朝来讲,这只是一件微不敷道的小事,但是,‘乾清宫’意味了大明王朝当前的运气。至于失火的后果结果至今扑朔迷离,众说纷繁。但能够必定的是,它为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更夫昂首一看,但见西天有一银灰色的流光,不徐不疾朝正东方驰去。那流光青芒四射,时为银灰色,时为金黄色,变幻莫测,直向朝日初升的山颠进逼,正要与朝阳相逼的那一刻,流光俄然不见了。
更夫一时呆了,心中生收回一种莫名的发急,脑海中却仍然有一道流光在闪亮。但是更夫并没有在乎,他甩了甩头走开了,随后多数也忘怀了。
大明江山的腐朽已到了不成救赎的程度,刑章倒置,明祚倾危,江山易主,社稷灭覆。
不幸一片繁华地,空见东风长绿蒿。
对于厥后讲,这类状况还是算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