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叔还是是“依依喔喔”唱着他的京戏:“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繁,旗号招展空翻影,却本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时势愈乱,沈第宅的《空城计》票得愈是如火如荼。锣鼓“嘡嘡”敲着,没日没夜,一群遗老围着沈三叔,拉二胡的赵四爷,是一个前清的秀才,脑后也是撅着一尾小辫子,斑白的头发,他用心挽了个髻子,悲悲切切地二胡曲,拉的民气碎神悴。这时,沈三叔又换了个调子,唱起了《让徐州》:“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沈三叔日渐发了遗老的气味了。
一阵瓢泼大雨袭来,刮倒了孔庙前的那株大银杏树。把泥垢、碎石和血污洗刷的满城满街,到处是掺了兴国塔粉泥的污水。城里乱了套,纷繁传言是军阀惹怒了孔贤人,炮弹把兴国塔下弹压的妖孽放了出来,要作践人间了——水浒里的桥段,因为深嵌在脑海里,被很天然地移植了过来。
院中的石榴花红艳艳地灼烧着,蕊上的鹅黄色的粉头落满在天井的寥寂的泥土里,和他们的诗情画意相映成趣。
至此,江阴县城武夫坐起了衙门。“哪朝哪代,岂有武夫当政的事理。”朱二爷年过半百,肺痨病咳嗽得短长,一贯在深堂大院不出,剃发之时,他是摇旗号令的急前锋,怪就怪他考了三十年的科举,连个秀才都考不到,丢了朱家的门面。他便把满腔的愤懑宣泄在了剃发令上。厥后,世事乱了,他为了悔过,到城北的君山寺出了半年家,算是替本身赎罪。干脆嗣后就以秃顶示人。“无发无烦恼。”他老是奈奈地感喟,没法并未消减他的愁闷。
这于他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未始不是另一种惹人重视之点。已经是民国了,他仍旧是把额首刮的青光锃亮,抹上头油,拖着他引以高傲的辫子,贰内心是不认同民国的,归根结底是不认同民国的教诲,他这类新式私塾出来的才子,却无半碗饭吃,可见各级官员也是睁眼瞎。
县府逼令统统人都要剃头,去除满清思惟残存。常常有些官样人士路过,他就警戒地抓起一把剪刀,谁敢上前铰他的辫子,他就跟谁冒死,为此还伤了几个公差后,县长也无可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