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门声。――又悄悄敲了几下。
她爹是统兵之将,就算不去校场练兵,也不该做这些文臣之职,平白挨这份贫寒。
朱明月跨进门槛,就瞧见爹爹低头沮丧地坐在桌案前面,拿着官印不知所措。在他身侧围着七八个身着文官官袍的书吏,点头的、感喟的,另有几个抱着肩膀说风凉话的,脸上的骄易之色闪现无遗。
在喜气且繁忙的氛围中,跟建文帝有关的统统,都成为旧事。
也是在这一天,盖着天子玺印的圣旨传至各部,正式启用“永乐”作为年号,并将这一年定为“永乐元年”。
食盒里盛着热气腾腾的糕点,做了十几人的份。官吏们不好回绝,客客气气地将红豆请到中间的耳房去了。目睹着世人呼啦啦地分开,朱能狠狠松了口气,伏在桌案上长叹短叹。
“皇上?”
朱能是御笔亲封的成国公,因朝廷急需用人,被安排到了刑部暂代尚书职务。
桌案上横七竖八地摆着文册和檄文,有好些还是边关奏报,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大多盖有玺印,已经过皇上朱批过了,发到衙署出处刑部的官员详细履行。
“可那帖木儿大汗已于行军途中病逝了,蒙古军也已出兵。”朱明月指着最中间那一行,上面很清楚地写着。
领她们进衙署的阿谁官员有些难堪,正想出声呵叱。红豆干脆也不拍门了,清嗓子咳嗽了一下,“各位主事,我说各位主事!”
“各位主事包涵,我家蜜斯因担忧老爷伤后未愈、错过进补的时候,特地送些药来。有所叨扰,还请勿怪。”
皇上的一字一句犹言在耳,特别是改元“永乐”后,没多久就被蒙古军给劫掠了,不查,实在不敷以安天下。
朱明月用手在上面一点,奇特地问道:“这些奏本都是兵部的文书,却发到了刑部来,都要爹爹去措置的?”
姚广孝的不请自来,朱明月不以为是“保媒”那么简朴。堂堂的当朝第一宰辅、第一智囊,若果然那么安逸,岂不是要愧对世人的趋之若鹜?但是姚广孝不挑明,她就不会问。正如她对一些与他相干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朱明月如许看着,不免有些心疼。
“爹爹感觉是朝臣们明哲保身?”
有几个官吏一焦急,脱口而出就是故乡话。
朱能一愣:“甚么情由尴尬?”
朱能歪着脑袋想了想,“皇上让我……让我首要查办那些处所官,抓出几个来卖力。然后就是如何防备北平,做到长治久安。”
印绶的确盖错了处所,不能盖在皇上的朱批上面。难怪方才那书吏急得直叫。
宫廷盛宴以后,紧接着就是大年。这是皇上即位以来的第一个年节,朝廷高低都极其正视,包含皇宫在内,全部都城都在忙繁忙碌地筹办和庆贺;大街冷巷张灯结彩、喧哗热烈,宵禁更是被一再地推迟。
“现在可不是北平兵戈的时候,爹爹身在刑部,非兵部,算是半个文官呢!您想要如何措置?”
“那皇上呢,皇上如何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