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养子?”任笑道,“这算甚么事儿?我们西乡也有子不举的啊。俗云:‘蒲月五日子,男害父,害母’。荀君,你晓得我是哪月哪天的么?我就是蒲月五日的。若非我阿翁救我,我下来那天就被灭顶了。”
荀贞道:“老丈的此人但是姓沈名驯么?”
又东汉末年“五作卿士,七蹈相位,三据冢宰”的名臣胡广也受此鄙俗所害,被父母抛弃,幸为人所救。“胡广姓黄,蒲月五日,父母恶之,乃置瓮投於江湖。见瓮流下,闻儿啼,取儿养之。遂位登三司。广不持亲服,云於亲以我为死人。深讥之”。
<!--~~~~~~~内容~~~~~~-->补上蒲月二十四号的。
又如“不举父同月子,言云妨父”。又如“不举鬓须子”,“而有(胡子)之,波折父母也”。又如“三子(三胞胎)不举,俗子至於三,子似家畜,言其妨父母,故不举之也”。又如“不举寤子(堕地未能开目者),……举寤子妨父母”。
固然从有这个民风开端,历代都不乏贤士攻讦其荒诞,但这个民风直到南朝还存在。南朝刘宋名将王镇恶之所得名便是因他在蒲月五日:“镇恶以蒲月五日,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王)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他的爷爷是王猛前秦名相,必定是不信“不举蒲月五日子”之的,以是“奇之”、“名之为‘镇恶’”,固有避讳之意,但更首要的应当还是不想把本身的孙子出继出去。
东汉和帝罢盐铁之禁,但应当没有拔除盐铁官,和帝元十五年“复置涿郡故安铁官”;桓帝兴二年(154年)三月甲午,巴郡太守上书云:“属县四十,盐铁五官,各有丞史”。
“庄主丁氏,讳邯,故乡大姓,族中后辈很多都在县、乡为吏。……,你们来自阳翟,应知北部督邮?”
“甚么事?”
庄外良田沃野,很多赤膊的农夫劳作其间。守庄的来宾瞧见了他俩,了几眼。为不轰动他们,荀贞停下了脚步,号召垄边的一个老农,笑道:“在忙呢?”
任带了几块干粮饼子,筹算以此为饵,逗弄孩童话。
老者改正荀贞:“沈伯春可不但是富比千乘,铁官长也是个大官儿。前次我去县里,正巧遇见他出行,前导后从,威风凛冽。”啧啧称羡。他约莫很少见官吏出行,对此次路遇的印象似是很深,回想道,“前边是四个扛着大扇子的步兵,步兵背面是辆大车,几个乐人在上头坐着鼓吹。乐人背面是几辆车,上边坐的都是带着青绀绶的吏员。再背面便是沈伯春的坐车了,玄色的大车盖,红色的车侧,四个拿着木头戟的吏挺胸昂首地骑着高头大马,保护在车的两边。……,啧啧,啧啧,威风实足。”
荀贞点点头,见塾门仍然关着,他沉吟半晌,道:“这里监门既不肯把话完,那就算我们再去问他,估计也问不出甚么来了。”远处传来孩童的嬉闹声,他转脸了会儿,对任道,“任,孩子们没甚么顾忌,童言无忌。你去哄哄他们,能不能问出些甚么来。……,叔业,咱俩去地里田间转转,去瞧瞧那座庄园。”
——
任道:“刚才那边监门最后言道:‘百姓因为交不起口算,连孩子都不……’。荀君思疑他想的是:连孩子都不举?”
“对,新息。我听我仲兄讲,这个县不大,比颍阴要很多,辖内治民不敷万户。先朝桓帝年间,贾公被派来此地当县长。到任后,他发明了一件事。”
宣康想了想,道:“百姓杀子不举是因为家贫么?我从我族父读书时,曾闻我族父言,孝敬天子年间,宗庆为长沙太守,人多以乏衣食,产子不养。宗庆责让县乡父老,禁民杀子,一年内活子三千余,这些被他救下的孩子都以‘庆’为名。……,新息县的百姓杀子也是因为贫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