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从战国期间到汉朝初年,经多人编写而成的一部古书,书中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质料外,还触及学术范畴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哲学、汗青、民族、天文、地理、植物、植物、医药等学科,内容可谓包含万象,可谓当时的一部糊口日用百科全书。
译注者
《山海经》最首要的代价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每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等。此中禹杀相柳的传说,就充满了奇异的色采,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讨,也能够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间的干系,由此可见当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恰是这些大量神话的存在,才为明天的我们在研讨原始宗教方面留下了可贵的质料。《山海经》中还记录有一些当代巫师的祭奠活动,从中能够看到当代民族的信奉、崇拜等。此中关于一些奇异植物的记录,能够就是前人的图腾崇拜,这无疑是研讨中国当代宗教信奉的首要参考质料。
《山海经》现存的最早版本是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订正而成的。晋朝的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据注释者另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订》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等。
2014年7月
总之,《山海经》这部以神话为主的文学作品,是集意味、设想、夸大等伎俩于一体,再加上感情的、富有生命力的笔墨表达,才有了这么多奇异的篇章和深远的影响,被先人奖饰为“中国文学的宝矿”。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时候,历代学者都没有给出明白的答案。有前人以为是大禹、伯益所作。但颠末数代学者的研讨,能够鉴定的是《山海经》绝非成书于一时,更不是一人所作,当时候跨度约莫是从战国初年到汉朝初年,而作者糊口的地区首要集合在楚、巴蜀等地,直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成为当代我们所看到的《山海经》版本。
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还在背面,当关于《山海经》的争辩传到外洋时,法国的汉学家马伯乐竟以为《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与公元前5世纪外来的印度和伊朗文明联络紧密,深受其影响。到了厥后,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古史研讨》中又宣称《山海经》的作者是印度人。固然有些人的观点显得牵强附会,有哗众取宠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见。究其启事,这与《山海经》的广博高深、无所不容的内容是分不开的。
这部集当代多类学科于一体的绝代奇书,笔墨简练、内容丰富、团体有序、布局松散,全书共18卷,分《山经》5卷,《海经》13卷(《外洋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5卷)。大部分红于战国期间的楚地,《海内经》部分红于西汉。《山海经》还被一些学者以为是我国当代的一部地理著作,此中记录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峦,300条水道以及邦国的地理、风土等,这对中国当代的地理微风俗风情等方面的考查具有非常首要的参考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