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安闲。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绩菩提。斯为第一 圆照三昧者即一行三昧也。谓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实在。系缘法界。一念法界。故云缘心安闲。此即一经所宗首楞严定。文殊所赞。得真圆通。诸佛交光。同庆此说。后学至此幸冀留意。无谓聊尔也 二叙叹得名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开。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此叙德本也。闻性本真非粗非妙。由绝待故。故云妙妙。非粗曰精离相曰遗。一根既返六根咸脱。故不分开成一宝觉。以下所现云
二十四恐惧。有难必济。有危必救。可骇获安总号恐惧。大悲为体 文三。一标举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六(之一)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六(之二)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颠末险途贼不能劫 声能劫心。害善为贼。声销意净慈力遍熏。划一在怀。善恶同贯。故令涉险贼不能劫 三三毒恶心难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虚空暗钝。体是不觉。不觉生觉如海一沤。起信云。即依觉故而有不觉。下文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如同片云点太清里。况诸天下在虚空耶。法喻可见 二反妄归真
是名十四施恐惧力福备众生 如文 三四不思议。德用殊绝。非言智之所能及也。即显大圆镜体功德之相。然功德力用其体一也。以内蕴曰德。外施曰用。前虽随机现该适时御物拔苦与乐。数仍有限。而未备陈安闲现化无方之德妙妙非常难可思议。故今述也。文二。一标举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香严孺子。宴晦清斋。闻香入鼻。观此无生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尘气既灭。妙香密圆。今此拣云。香之一法合有离无。既非其常。未为圆观 四味境
四者断灭妄图。心无殛毙。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妄图生灭。能杀法身。能害慧命。苟惑断绝。真性无伤。故入鬼国鬼不能害
归元性无二。便利有多门 同归一理。理则无殊。行有偏圆。迟速不等。圆觉云。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世如来与统统法同体划一。于诸修行实无有二。便利随顺其数无量 二圣同凡异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统统普获金刚三昧 耳闻圆观。顶触智光。观音三昧一时同获。此则二十四圣同会观音一门。皆得名为金刚三昧也 三雨华饰界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天下。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天下初起。顽空先现。从妄图生。故云迷妄有也。以下文云。乃至虚空皆是妄图之所生起。依空立天下者。天下之体便是四轮。皆依空有。如前文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天下等。妄图固结成外国土。妄心知觉成内众生。依正既彰。总名天下 二贴喻释成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人间。不坏天下能遍十方。扶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出世福德聪明之男 融通形碍。旋复真闻。以是不动道场涉出天下。身无穷量遍至十方。绍继法王种姓不竭。由三昧力福慧具故。应求男者皆无虚愿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圆澄觉体本来明照。妄觉不了以为所相。所既妄立而生妄能。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故名生所。非谓从真而生也。暗相既现。明性即隐。隐故曰亡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便利门得易成绩 若以三科七大专门独善随根各入。此皆便利。若于此界。现在将来。设教通方。上中下机咸得悟入。永为众天生道便利者。于二十五何门为胜。由先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三摩提最后便利。故今令选通途法门。使其成绩 一说偈料拣二。一奉旨伸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