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修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乐毕具。名为三禅 具大随顺者。一是随顺胜定二是离于忧喜。忧喜望乐俱为所厌。但是违境。故非随顺。今此妙乐人间第一。更无过者。方是随顺具足之义。安隐心中欢乐毕具者。意地异熟随顺安闲。乐极于此。纯一无杂。名为毕具。以此三禅名离喜妙乐地故。此地禅支具有五种。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支 四四禅者。然此一地总报业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无想天但是广果天中别报。凡夫境地上极于此。五不还者。自是贤人杂修静虑。资广果天故业令五品殊胜。只于广果总报之身生彼五天。与凡夫分歧。由是向下别为一段 文二。一四底子二。一释四。初福生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以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窜改天 偶然于境。境自横来。境自故意己何所味。故云味如嚼蜡等。以乐窜改五欲之境而受用故 六他化安闲天
但能执身不可淫欲。若行若坐驰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专意在此。故云但能执身等。驰念俱无者。由行六行厌下欲界是苦粗障忻上色界是净妙离。故得欲界惑伏。名爱染不生。由是命终即生色界。故云无留欲界。此即粗苦不起净相现前。便是净定。味此而生。名为梵众。即凡夫所修六行伏惑之所感也 二梵辅天
阿难。人间统统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聪明 此总明修心之人须假禅定然后发慧。定慧均平方称静虑。若不尔者。不得名禅。意显此四位中皆因禅慧。然于此中所伏惑习差降有异。故分诸天。下自辨释。或可此文约人间人不修无漏禅定不发无漏正慧。遂感四禅果报不能出离。凡夫虽曰修禅。但是有漏六行事观不离虚妄不名禅那。以下文云。此三胜流虽非正修真三摩地。又云。但能执身不可淫欲等。又下结云。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产生妄有三界等 二列释四。一初禅二。一释三。一梵众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贰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初五句结宿世后。俱舍论说。第四禅离八灾患。谓寻伺苦乐忧喜及出入息。又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今云不逼。即离下位苦也。苦因下释不逼以是。寻伺忧喜等是苦之因。今既离之。故无逼迫。乐非常住者。别明乐支以对前苦。三禅虽得彻意地乐。然不常住。必须有坏。坏即成苦。此名坏苦。苦乐下正明此天。今第四禅苦乐俱舍。以一一地皆厌下苦粗障忻上净妙离。弃下苦乐名粗重相灭。得上地定名净福性生。以此禅定独一舍受是福之体。既离下染。故名净福 二福爱天
统统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以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行胜于前。故云统统时静。应触者。应谓呼应。触即欲境。尚犹顺而从之。故云未能违戾。命终渐胜。故生此天。上升精微等者。即约平生补处菩萨所居器说。以同名兜率故。此云满足 五乐窜改天
吸持圆光成绩教体。发化清净利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接收任持无量净光。以表言诠。名为教体。此光表诠离诸粗重。故云发化清净。随机开示无不了然。故云利用无尽。以二禅界地无前五识。但用光亮觉得表诠。以光为音。名光音天 二结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以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亮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亮。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未离欲心。逢境暂遘渐薄于下。故云去无思忆。逢欲犹交。故云动少。去无思忆。故云静多。斯行又增身则又胜。故生时分。焰摩云时分。此是空居初天也 四兜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