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江山。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远观物像。近见琉璃。问答极成。故云如是 二据法责其独观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地点。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堂在园中。林居堂外。表里既分。计宗危矣 二定见前后
汝今聆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破妄意。欲显真故。略标宗叹德。令其忻慕。岂谓徒然怒斥罔知所归。因而阿难伏而谛受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一引例正问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破随合二。一引经建立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各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牒前计也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该当直心詶我所问 下文识精元明。便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体非妄。无有变异。故云真性。研讨穷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子虚故。今推本意。岂得异想发言。欲正修行。当须确切。故今劝也 二引证
佛告阿难。汝当闭目睹暗之时。此暗境地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征讫 二双破二。一破对二。一对眼不属内
三破潜根二。一立三。一述前所破泛立一处
阿难。汝亦如是 心在身内。如人在堂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地点 总问所依也 四引例以答二。一引他为例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牒转计也。此计。由前以暗室暗例面前暗。分歧成内。恐彼计云。我所见暗与暗室暗二体分歧。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为外见。以是开眼之所原因。我所见暗是身内境。名为内对。以是合眼之所原因。今取合眼所对之暗名为见内。非同所见室中暗尔。如何不得见暗名内。故此牒也。然诸师叙计殊不清楚。盖译人巧略。但牒罢了有智请详。无执麻矣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牒也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清楚瞩外无停滞者。潜根内故 但知妄计。不觉随语过生。下文即破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蹑喻定其俱见
布告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寂静路 下云十方薄伽梵一起涅槃门。直道无异。通珍宝所。故云一门清净果海。众德具足。故曰寂静。真三摩地。因行所履故名为路
是兵要当知贼地点 兵人所执器也 三示过以问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存亡 此正陈妄体也。目即眼根。心即认识。根识虚妄如同空华。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唯迷于法空。亦起人我见爱。故下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存亡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征。令知虚妄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齐。以此观之。合无疑暗。佛说了义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饱问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了然。如何不知 腑藏内密。设使不知。筋脉陋劣。宁容难了 三反责
佛言。处今安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暗藏根里 知外而不知内。非根而何。此即妄计识心潜五根里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一举喻合法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前后者。欲破阿难在内之心不能如此次第见故 三审见起因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示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