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幼年,还未及外出开府,岑文本这个王府长史也是驰名无实,更何况岑文本另有旁职在身,按朝规,岑文本不成随李恪北上。而现在时候已经不早,早过一个时候便该闭宫门了,岑文本这个时候还特地来寻李恪,必有要话要交代。
岑文本看了李恪的神采,只当李恪对他的话不解,因而接着解释道:“眼下的突厥看似拥兵四十万,纵横数千里,实则已是内患隐现,外强中干。自武德二年,突厥始毕可汗亡后,突厥汗位便是兄终弟及。始毕可汗之子突利,处罗可汗之子奥射设对其叔父颉利均为不满。再加上近年颉利穷兵黩武、比年交战,本来凭借其下的契丹、吐谷浑、霫等族渐已离心,突厥早已不复往昔之势,大唐大败突厥,接回殿下不过迟早的事。”
李恪对岑文本问道:“若无不测,弟子明日便在虽颉利一同北上为质,弟子该如何自处,还望岑师见教。”
李恪自请为质的时候固然不长,但动静已经传遍了大半个长安宦海,岑文本天然也是为此事而来。
岑文本见李恪面色凝重,担忧他被本身言语惊到,因而接着道:“不过殿下也不比过分忧心,依朝规,我虽不能随殿下北上,然我另有一故交荐于殿下,此人虽是白身,却极善纵横之道,殿下用之,可为助力。”
李恪很清楚突厥眼下的处境,并且李恪晓得,突厥的式微绝对会比岑文本所预感的要快的多。
李恪点了点头,应道:“谢岑师警告,岑师之言,弟子铭记于心。”
李恪叹道:“质子之途,前路难卜,门生本日之举,无异于一场豪赌,若胜了,天然万幸,如果败了,恐怕便该埋骨漠北了。”
岑文本俯身应道:“殿下有命,岑文本甘心效死。”
李恪将为质北上,杨妃心中纵再不舍,也毫不会再设法禁止,更不会跟李世民多提半个字。
杨妃是聪明人,识得大抵,晓得如何做才是在帮他,她毫不会叫李恪难堪。
李恪北上期近,此时如此拜托于他,划一是将本身的身家性命交在了他的手中。李恪所为何止是待岑文本以国士,这清楚是视作嫡亲长辈了。
杨妃乃前朝隋炀帝之女,她晓得皇室的忌讳,晓得哪些话说得,哪些话说不得,也晓得哪些话说了有效,哪些话说了只会适得其反。
岑文本上前,忙扶起李恪道:“殿下不吝本身,为民请命,比古之班超、张骞犹有过之,岑某自愧不如。”
李恪听着岑文本的解释,附和地点了点头。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岑文本一贯以“士”自居,李恪如此待他,他岂会有半分犹疑。
合盟之期就在明日,合盟以后颉方便将北归,而李恪也将在阿谁时候随颉利一同北上,以是李恪出关的日子应当也就在明日。
杨妃与李恪叮嘱了几句,便进了阁房,亲身为李恪办理行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