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的外人看来,此番李恪庐州遇刺,李承乾又在东宫说出了那般傲慢之语,李恪遇刺一事多数便是李承乾教唆,李恪此番进京,处境自是不易了。
此前李恪特地来华阴杨府拜见杨恭仁,当时李恪的正被外放出京,杨恭仁曾劈面回绝了李恪,而现在,朝中情势大转,李恪圣宠愈厚,杨恭仁也是担忧李恪对杨家生怨,故而前来拜见李恪,向李恪示好。
杨恭仁的脸上却没有扬续的轻松,杨恭仁对扬续道:“陛下诸子,不管文才武略,政声人望,三皇子俱为俊彦,也是人中龙凤。只是三皇子所图甚大,心机颇深,我本日之举也不知是不是有些冒进了。”
李恪劈面,杨恭仁的话天然说的好听地很,所谓“也许也能略尽微薄之力”究竟有几分可托,李恪内心但是没有半分底。
太子失德,东宫之位已然不稳,而魏王李泰封于洛阳,和山东世家又走地极近,因而李恪便就成了根在关中的弘农杨氏最好,也是独一的挑选。
扬续道:“眼下已是良机,如果待三皇子进京,长安局势大变,到了当时,三皇子恐怕就一定领我们的情了。”
李恪拱手道:“如此便谢过老国公了。”
自打李承乾出事以后,长安城中的风向便为之大变,这些天来,魏王李泰的府上已是门庭若市,每日入府拜见之人络绎不断。
可跟着太子酒后妄言,闹得沸沸扬扬,太子舍人杨思简也托其父扬续自长安传来动静,杨恭仁才知,本来少年时阿谁贤能恭谦的太子竟已是这般模样,杨恭仁也终究认识到本身当该早做筹算了。
这车夫既口称杨恭仁为大兄,天然就绝非简朴的车夫,而是杨恭仁的手足兄弟。而这扮作车夫模样的老者也不是旁人,恰是杨恭仁的三弟,太子舍人杨思简之父扬续。
自打李恪庐州遇刺以来,太子李承乾酒后妄言,李承乾的名誉便一落千丈,以往的贤德太子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目无手足的傲慢之徒。
眼下晋王李治年才五岁,不过是个方才退学的冲弱,普天之下,乃至包含李世民本身在内,都不会有人以为李治会成为阿谁最后的赢家,介入皇位。
杨恭仁点了点头道:“幸有思简传信来此,不然我等尚不知太子竟已成这般模样,几乎错过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