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宁乃建国元宿,又出身关陇王谢,在与太子交好的群臣中,于志宁位分极高,仅在长孙无忌之下,连于志宁都开了口,自可看出群臣的态度。
房玄龄身为宰辅,自不便躲避,因而抢先起家道:“分封之制隐患太过,稍有不慎或使社稷颠覆,海内不安,臣等也觉分封不当,还望陛下三思。”
不过明显,分封之事弘远于李恪外镇,并且李恪外镇扬州朝中众臣本就多有微词者,此次一并废除了也好。
“诸位大人可算是来,本王在此但是等待多时了。”李恪拱了拱手,上前对众臣道。
杜如晦的话说的比长孙无忌还要直白上几分,大有一副李世民如果分封功臣后辈,便是害了他们子孙后辈的意义,倒叫李世民有些难堪了。
李恪之言一出,李世民一下子堕入了深思,明显分封之制并不得民气,他又非秦始皇这般独夫之辈,听不得旁人之言。
这一刻长孙无忌算是晓得,作茧自缚是何感受的。
高士廉也早有筹办,起家回道:“分封之制倒霉家国,倒霉社稷,恐殃大祸,重现西汉七国之乱,故而封驳,还望陛下恕罪。”
李恪呈现在此,倒是叫世人有些讶异,杜如晦与李恪非常熟悉,也走在众臣之前,因而对李恪问道:“天寒地冻的,殿下不在府中养着,怎的在此?”
关中的寒冬,不比扬州来的那般温婉。自打本日早间大雪初降,不过大半日的工夫,敷裕的关中大地已经尽是乌黑的一片。
李世民轻哼了一声,扫视了一圈众臣,问道:“这也是众卿之意吗?”
李世民道:“朕分封天下,除了宗室诸王外,亦有分封各位建国元宿之意,以诸位为分封刺史,各镇一州,世袭罔替,与往大唐宗室共享繁华,岂不美哉。”
李恪当即回道:“分封之制一旦推行,必使处所藩王之权太重,长此以往或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免处所生乱,乃至颠覆社稷,本王觉得分封之制万不成行,特来退扬州之封,劝止父皇。”
李恪封于扬州,已经算是藩王,如果连他都来退封,不肯就藩的话,此次劝止李世民的掌控天然就大上了很多。
殿中世人,论辅政建国之功,以长孙无忌为冠,长孙无忌抢先起家道:“臣等披波折以事陛下,方有本日之海内宁一,天下承平,自不肯违离圣前,远赴外州。而现在陛下欲行分封,使我等世牧外州,与迁徙何异。”
李恪起家回道:“父皇荣宠,待儿臣以恩,竟破本朝之先例,赐儿臣分封淮南富庶之地,儿臣铭感腑内,然正如众位臣工所言,分封之制倒霉国之安稳,儿臣为大局计,自请退封,还望父皇恕罪。”
贞观初年,高季辅便曾上疏,议三品及以上官员见亲王不必行参拜之礼,最后此事虽因李世民气疼诸子,被李世民采纳,但由得此事,也可见臣官之傲。
杜如晦问道:“此事殿下也知了?”
李恪外镇,虽是个例,但也在分封之列,如果允李恪外镇,那便无从抗议分封,可如果力抗分封,那李恪外镇之事便算是不了了之了,二者相害权其重,长孙家和太子党只能顺了李恪之意。
李世民之言绝非对付,而是确有此意,乃至就连分封各州的一十三位建国功臣的名录都列了出来,只可惜满朝元宿功臣却并不领李世民的情。
李恪回道:“虽不过半日,但此事早已传遍了长安宦海,全部大唐朝堂,另有几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