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文本回道:“去岁依陛下之名放还探亲之人合计三百九十人整,其间无人督领,今岁返京三百九十人整,无一人擅离。”
而因李恪外镇扬州之事政事堂和朝中已然廷议通过,百官已开其首例,眼下恰是下诏分封的最好机会,这个时候萧瑀一封奏疏进宫,难道正中李世民下怀。
萧瑀不争权位,不争名誉,但他争的倒是一口气,萧瑀不得不承认,他被李恪说动了。
岑文本想了想回道:“本日中午京中各部院共有新上奏本三十七道。”
岑文本回道:“楚王就藩扬州,镇于淮南本已反面朝例,陛下又怎可再以此为机,推行分封之制呢。”
午后,太极宫,甘露殿,书房。
岑文本之言听着是义正辞言,力劝李世民勿动分封的心机,但他那里不知,李世民对分封之事一向念念不忘,他这是变着体例奉告李世民,楚王李恪外镇扬州,设藩扬州之事已过朝议,眼下恰是推行分封的最好机会。
能够说,现在的天下世家王谢,早已是北族的天下,名传天下的七宗五姓更是无一南族在列,如果萧瑀身后,萧氏再衰,南族便真的完整成了北族的烘托了,李恪的话恰好便刺到了萧瑀心中最痛的处所。
李世民正在书房中问政,而在书房中答政的恰是轮值中书舍人岑文本。
“去岁刑部奉朕之命,准各地犯案之死囚返家探视,一载后赴京行刑,现在一载之期已到,他们可曾准期抵京?”李世民手中拿着奏本,俄然想起了此事,对案前的岑文本问道。
岑文本当即回道:“楚王就藩扬州,乃陛下特恩,本就于朝制反面,已是特别,至于分封之事便更是如此。陛下此时若提分封之事,岂不是勒迫臣下,叫满朝文武两难吗?”
李世民自岑文呢手中接过成果萧瑀的奏疏,不过简朴地扫视了几眼,脸上先是一阵凝重,紧接着便暴露了满脸笑意。
岑文本虽是遵李世民之名草拟了圣旨,但岑文本很清楚,李世民的这道圣旨断不会一帆风顺地下发至朝堂,莫说是尚书省了,就连门下省那关都过不得。
侯景之乱,支出惨痛代价的不但是傲慢而不知兵的梁武帝萧衍及其宗室,另有南朝子民和那些占有江南的世家门阀。
这大唐君臣高低,有两小我是最倡分封制的,一个是萧瑀,而另一个便是天子李世民,李世民看着萧瑀的奏疏,说的恰是贰心中之事,岂能不悦。
岑文本照实回道:“少傅萧瑀的奏疏特加了红批,想必是紧急之事。”
一百年前,南北朝时,天下三分,东魏坐拥中原、西魏虎踞关陇、而南梁则划江而治,本是三足鼎立之势,相互间虽多有交战,但也是各有是非胜负,难定强弱。
“诺。”岑文本应了一声,从堆在一旁的奏疏最上拿出了那本系了红绸的奏疏,递到了李世民的手边。
李世民接着问道:“可有加急之事?”
可跟着东魏叛将、羯人侯景复叛南梁,八千叛军南下,势如破竹,破粱都建康城,而后劫夺三吴,乱江南之地四载,使死伤无数。
萧瑀和李恪交道未几,但他和岑文本却非常熟稔。
李世民道:“时文欲以楚王外镇扬州之事为契机,借此定论分封之事,你觉得如何?”
李世民之言而言,岑文本的脸上仿佛暴露了一丝难色,但半晌以后,才提起了笔,依李世民之言草拟下了圣旨。
岑文本之言虽有指导李世民的意义,但这也是眼下的真相,李世民闻言,对峙道:“此事朕情意已决,岑卿不必多言,尽管拟旨便是,朕自有区处。”
“所见略同,所见略同,公然还是时文知我。”李世民扬动手中的奏疏,对岑文本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