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仪》曰:上西门以是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戍,故以丹漆镂之。太和迁都,徙门南侧。其水北乘高渠,枝分高低,历故石桥东,入城,迳瑶光寺,中有碑,碑侧法《子丹碑》,作龙矩势,于今作则佳,方古犹劣。渠水又东,历故金市南,直千秋门,古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灵芝九龙池。魏太和中,皇都迁洛阳,经构宫极,补缀街渠,务穷幽隐。发石视之,曾无破坏,又石工精密,非今之拟,亦可为精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秋门南流,迳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二门衡栿之上,皆刻云龙风虎之状,以火齐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又南迳通门、掖门西。又南流,东转,迳阊阖门南。
谷水又迳灵台北,望云物也。汉光武所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尝宴于此台,得鼮鼠于台上。亦谏议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也,以清正称。
又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王室定,遂徙居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之。根源既塞,明无端处,是验非之二证也。杜预言翟泉在太仓西南,既言西南,于雒阳不得为东北,是验非之三证也。稽之地说,事几明矣,不得为翟泉也。渠水历司空府前,迳太仓,南出东阳门石桥下,注阳渠。
谷水又南,迳白马寺东。昔汉明帝梦见大人,金色,项佩白光,以问群臣。
按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初记》言,城之四周,有阳渠,周公制之也。昔周迁殷民於洛邑,城隍逼狭,卑陋之所耳。晋故城成周以居敬王,秦又广之,以封不韦,以是推之,非专周公可知矣。亦谓之九曲渎。《河南十二县境簿》云: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西至洛阳。又按傅畅《晋书》云:都水使者陈狼凿运渠,从洛口入,注九曲,至东阳门。是以阮嗣宗《咏怀诗》所谓朝出上东门,眺望首阳基,又言遥遥九曲间,裴徊欲何之者也。阳渠水南暨阊阖门,汉之上西门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