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又南迳开阳县故城东,县故鄅国也。《春秋左传·昭公十八年》,邾人袭鄅,尽俘以归。鄅子曰:余无归矣!从帑于邾是也。后改名开阳矣。
有治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应劭《地理民风记》曰:武水出焉。盖水异名也。东流迳蒙山下,有祠。治水又东南迳颛臾城北。《郡国志》曰:县有颛臾城,季氏将伐之。孔子曰:昔者先王觉得东蒙主,社稷之臣也。何故伐为?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便,近于费者也,治水又东南流,迳费县故城南。《地理志》东海之属县也,为鲁季孙之邑。
小沂水出黄孤山,西南流迳其城北,西南注于沂。沂水又南与闾山川合,水出闾山,东南流,右佩二水,总归于沂。
沂水南迳东安县故城东,而南应时密水,水出时密山,春秋时莒地。《左传》: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密水东流。迳东安城南。汉封鲁孝王子强为东安侯。密水又东南流入沂。
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
沂水南迳中丘城西。《春秋·隐公七年》,夏,城中邱。《左传》曰:书不时也。
南过琅邪临沂县东,又南过开阳县东。
沂水又南迳临沂县故城东。《郡国志》曰:琅邪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
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吉为东莞侯。魏文帝黄初中,立为东莞郡,《东燕录》谓之团城。刘武帝北伐广固,登之以望五龙。魏南青州治。《左氏传》曰:莒、鲁争郓,为日久矣。今城北郓亭是也。京相璠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郡国志》,东莞有郓亭。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矣。
郑玄云:出沂山,亦或云临乐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柞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分解一川。右会洛预水,水出洛预山,东北流注之。沂水东南流,左合桑预水,水北出桑预山,东流注于沂水。沂水又东南,螳螂水入焉,水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
《地理志》曰:临乐山,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泗水,或作池字,盖字误也。洙水自山西北迳盖县,汉景帝中五年,封后兄王信为侯国。又西迳泰山东平阳县。《春秋·宣公八年》,冬,城平阳。杜预曰:今泰山平阳县,是也,河东有平阳,故此加东矣。晋武帝元康九年改成新泰县也。
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
人有认其黍者,舍之而去。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桑泉水,又东南入沂。沂水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县故阳国也。齐联盟,齐利其地而迁之者也。汉高帝六年,封将军丁复为侯国。
西南至卞县,入于泗。
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尸子》曰: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故《论语撰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西北流注于洙水。
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
洙水又西南流于卞城西,西南入泗水乱流。西南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
沂水又东迳盖县故城南,东会连缀之水,水发连缀山,南流迳盖城东,而南入沂。沂水又东迳浮来之山,《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在邳乡西,故号曰邳来之间也。浮来之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会甘水,而注于沂。沂水又南迳爆山西,山有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圆峙若一。
又东过襄贲县东,服从县南西流,又屈南过郯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