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
淮水又东,池水注之。水出东城县,东北流,迳东城县故城南。汉以数千骑追羽,羽帅二十八骑引东城因四隤山,斩将而去,即此处也。《史记》:孝文帝八年,封淮南厉王子刘良为侯国。《地理志》:王莽改名之曰武城也。池水又东北流,历二山间,东北入于淮,谓之池口也。淮水又东,蕲水注之。水首受睢水于谷熟城东北,东迳建城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之多聚也。蕲水又东南,迳蕲县,县有大泽乡。陈涉起兵于此,篝火为狐鸣处也。
淮水左迳泗水国南,故东海郡也。徐广《史记音义》曰:泗水,国名。汉武帝元鼎三年初置,都郯。四年,常山宪王子思王商为国。《地理志》曰:王莽更泗水郡为顺水,凌县为生凌。凌水注之,水出凌县,东流迳其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淮,是曰凌口也。应劭曰:凌水出县西南入淮,即《经》之所谓小水者也。
《述征记》淮阳太守治,自后置戍,县亦偶然废兴也。
又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东北注之。
又东,两小水流注之。
应劭曰:浦岸也盖临侧淮汶,故受此名。淮水迳县故城东。王莽改名之曰淮敬。淮水于县枝分,北为游水。历朐县与沭合。又迳朐山西。山侧有朐县故城。
南则洨水出焉。蕲水又东南,北八丈故沟出焉。又东流,南、北长直故渎出焉。
水首受潼县西南潼陂,县故临淮郡之属县,王莽改曰成信矣。南迳沛国夏丘县,绝蕲水,又南迳夏丘县故城西,王莽改曰归思也。又东南流,迳临潼戍西,又东南至<;山毚>;石,西南入淮。淮水又东迳浮山,山北对<;山毚>;石山。梁氏天监中,立堰于二山之间,逆六合之心,乖民神之望,天然水溃坏矣。淮水又东迳徐县南,历涧水注之。水导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绝蕲水,迳历涧戍西,东南流注于淮。
王莽改名之曰匡武。淮水又东迳广陵,历淮阳城,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
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又东入夏丘县,东绝潼水,迳夏丘县故城北,又东南迳潼县南,又东南流入徐县,东绝历涧,又东迳大徐县故城南,又东流注于淮。淮水又东历客山,迳盱眙县故城南。《地理志》曰:都尉治。汉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刘蒙之为侯国。
《嵇氏谱》曰;谯有嵇山,家于其侧,遂觉得氏。县,魏黄初中,文帝以酂城父、山桑、铚、置谯郡,故隶谯焉。苞水东流入涣。涣水又东南迳蕲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垂乡也。汉高帝破黥布于此县,旧都尉治,王莽之蕲城也。水上有古石梁处,遗基尚存。涣水又东迳谷阳县,左会八丈故渎,渎上承洨水,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迳谷阳戍南,又东南迳谷阳故城东北,右与解水会。水上承县西南解塘,东北流迳谷阳城南,即谷水也。应劭曰:城在谷水之阳,又东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南迳白石戌南。又迳虹城南,洨水注之。水首受蕲水于蕲县,东南流迳谷阳县八丈故渎出焉。又东合长直故沟。沟上承蕲水,南会于洨。
《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为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景帝四年,改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曰广陵。王莽改名郡曰江平,县曰定安。城东水上有梁,谓之洛桥。中渎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古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邪,乃至山阳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迳渡,渡十二里,方达北口,真至夹邪。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故蒋济《三州论》曰: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登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者也。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迳山阳城西,即射阳县之故城也。应劭曰:在射水之阳。汉高祖六年,封楚左令九项缠为侯国也。王莽更之曰监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封子荆为山阳公,治此,十七年为王国。城本北中郎将庾希所镇。中渎水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