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淡淡一笑。
我承认他说得对,曹叔和曹麟是我的亲人,我断不会让他们身陷水火。
桓肃的神采非常慷慨:“此乃事关千秋大业,我等万死不辞。”
“我久不见元初,他在扬州如何?”大长公主忽而问我。
“那么曹贤父子呢?”我又问,“他二人,殿下筹算如何措置?”
我说:“殿下既已经应许,又何必问我。”
“哦?”秦霸道,“那么紧急的是何事?”
我就晓得他要提到明光道,答道:“明光道也如济北王普通,不然蒋亢本日在堂上断不敢拂袖而去。”
“他们若情愿归附,自是有了筹算。”秦霸道,“曹贤此人,亦深黯办事之道,他若情愿留下,孤能够高官厚禄相待。若他不肯留下,孤亦不勉强,由他去便是。”
我点头:“我的意义,殿下若想兵不血刃得来一个安稳之世,乃是妄图。”
当然,大长公主是甚么人,我心中稀有,不会是以就感觉她是在至心谢我。
大长公主道:“良策无多,不过是情面罢了。子启,济北王虽刁悍,到底还是宗室,你我须得唤一声叔父。有这情分在,关起门来便还是一家人。当下之势,与半月前已是全然两样,子启得了雒阳,济北王反倒四周被围,危如累卵。济北王先前起兵,不过是为了争一时意气,现在赵王已经伏法,子启也算给了济北王一个台阶。”
“不算非常早。”秦霸道,“明光道拿下鲁国以后,孤便派使者去见曹贤,商讨此事。”
我瞥着秦王脸上那强作平静的神采, 不由有些幸灾乐祸。
我也不再兜圈子,道:“靖国公所言,实在不无事理。豫州诸侯既不肯与明光道为伍,那么合击济北王之事,便不成行。如此,媾和须分两路。一起是济北王,由大长公主出面;一起是明光道,由我出面。”
“靖国公觉得如何?”他问。
秦霸道:“此计不必动兵戈,自是上策。不过孤仍想问问你的意义。”
“有一事,殿下仍未奉告我。”我说。
“殿下对明光道知之甚多,不知殿下如何刺探?”
“为将者,瞻前顾后,乃是本能。”秦霸道,“云霓生,孤说了这么很多,你还未说你有何筹算。”
“这有何难。”秦王不紧不慢道,“明光道并非有铜墙铁壁,要刺探还不轻易?”
秦王正色道:“他们若肯归附,孤必不难堪,只是这教不成再持续,必闭幕。至于教众,孤也会妥当安设。中原这些年乱事频繁,有很多田土无人耕作。这些教众,大多是背井离乡的流民,将田土分与教众,可使其安居乐业。”
秦王看着她:“皇姊是说,与济北王和谈?”
大长公主叹口气:“他总这般率性,我等在谯郡,每日探听着动静,唯恐他在外有了闪失。”说罢,她看了看我,浅笑,“他安然无事,我等也就放心了,这此中也有你的功绩。”
我推测他会来问我,道:“由方才可见,明光道本有合作之意,停滞着,乃在豫州诸侯。”说罢,我看向大长公主,“自东平王反叛,大长公主和靖国公便在豫州运营,对豫州诸侯知之甚深。若要劝服诸侯,只怕还须二位着力。”
报酬倒是不错,我正要再问,却听秦霸道:“不过这些都是以归附而论。”他神采严厉,“若明光道执迷不悟不肯来降,孤也只要开战一途,到时莫怪兵器无情。”
看着这般场面, 我心中长叹。
“这也不能怪他。”桓肃道, “他父亲灵王才过身半年,恰是哀恸之时。实在也不止是汝南王,方才殿下也看到了, 这堂上的诸侯, 虽都情愿合击济北王, 但多与明光道之流不两立,这媾和之事,只怕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