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句我非常熟谙,本来有一首风行歌曲叫《梅花三弄》的,是一个台湾歌手唱的,大街冷巷传播,就有这两句。这首歌,显得仿佛充满了古典的爱情雅趣,当时我们都是当情歌来听的。
这是动机题目。当然,人们老是有机遇产生学佛的动机的。当灭亡的伤害日趋逼近时,就晓得希冀来生。“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
如同孙甘露先生的《信使之函》。我们觉得这平生的目标,是找到收信的人,完成上帝的任务。我们给这类任务付与了各种意义,我们在送信途中获得了诸多感受,另有人写出实际上的攻略,但是,生命的本相,只是上帝骗了你。你底子找不到阿谁收信人,因为收信人,只是你本身。你平生的以是感受与体验,就是信的内容。
佛陀只是奉告大师要遁藏,大师非常刚强,想搞清楚启事。实在,你没有目力时,底子没法体味真正启事的。
我为甚么在当时,没有打仗佛法就了解这类体例呢?这与我学习易经和道家学说有关。在周易里,道生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从万物解缆,提炼出三来,这个三,在周易里,就用八个根基卦象来表示,每一个卦象有三个爻,有了这三个爻,就代表出万物中的一类事物了。
但读弘学的解释,却不是如许的,他的意义是,所看的山、能看的人,都不存在这类对峙。当这类对峙消逝,才有能够看到实相。
“顷刻灭却阿鼻业”,这句是陈述性说话,根基意义倒能够了解。意义是证到实相的那一顷刻,你就分开了因果,这个法天下和你的我天下,都被超出。连最严峻的阿鼻天国的罪业因果都能够超出,没甚么不成以超出的。这是指功德和结果。
证明相,证明的意义。谁在证明,证了然甚么?没人说得出来。因为他下一句是“无人法”。
后两句,大抵是与一个典故有关,弘学也在注释中说过。五祖将传衣钵,弟子们在墙壁上写的诗。此中有最优良的神秀和尚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不时勤打扫,莫使惹灰尘。”
“觉”字,也与佛陀的意义不异。佛陀的意义,只不过说他是个憬悟者。如果要问一个悟道高僧与旁人有甚么分歧,那他只不过是看到了实相,他只是一个憬悟者。
缘起实际是佛教最根基的实际基石,就是讲因果讲人缘讲持续性,讲宿世因直接影响后代果的。
从佛教教义来看,无人,在当代哲学上,大抵相称于无主体。没法,相称于无客体。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天下,就是实相了。这个这个,没体例了解。主体的我,我思故我在,我还在这里,心脏总在跳,热血仍旧流,如何说没有就没有?这宾馆在,那江水在,重庆在,巴山在。我看获得它,摸得着它。要让它们都消逝,如何设想?
但是,客体消逝,该如何假想呢?我被这些观点套住了,出不来。因为,不晓得这超出熟谙风俗的东西,究竟该如何熟谙。
弘学在解释这一点上,几次叮咛,最后一句的“迟早成”是“何时成”的意义,整句话的意义,是永久成不了的意义。佛说统统众生皆有如来聪明德相,并没有说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也有聪明。
我在学习时,有过这类体验。本来跟董先生学习易经时,最开端的阶段,也是那么古板难懂,几近让我思疑本身的智商。但时候久了,进入了,也就开端风俗了。
为此,当时我就找了各种参考书,诡计体味前两句的意义。厥后才晓得,这是禅宗内里一个修行的体例。叫做参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