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 第4章 宗教问题
第二次是在公元574年。其间一百三十年,佛教一向遭到北方统治者的尊崇。北魏一名临朝听政的太后不但建寺礼佛,斗争失利后还筹办削发为尼。可惜她并没遭到佛祖的保佑,仍然被气愤的政变者扔进了黄河。[25]
更首要的是,他窜改了佛教的生态环境。畴昔,佛教的译经、建寺、布道,首要靠官方信徒的支撑,再加乡绅富豪和知识分子的帮助。佛图澄却让最高统治者把佛教置于国度公权力的庇护之下,操纵皇权来获得教权。
方仙道的内容当然远远不止于房中,起码另有服食和行气。行气实在是中医倡导的一种呼吸体例,目标是吐出浊气,接收清气,即吐故纳新,简称吐纳。吐纳的同时还要共同体操,叫导引。再加上按摩,就是行气。
这是比较可靠的最早时候。
那么,这东西是甚么?
石勒呵呵大笑说:你这道人信口开河!
实际上,般若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聪明,而是成佛所需的特别熟谙。具有最高聪明“无上正等正觉”的,乃至只要佛陀一人。但不能成佛,还能够做罗汉。关头在于有没有憬悟,能不能从无边苦海中摆脱出来。[9]
但是佛图澄却不会去胶葛这些题目,就算想清楚了也不会奉告我们。对于他来讲,要紧的是把石虎争夺到佛教这边来,哪怕他徒有弟子之名,并无慈悲之心。
实在,佛图澄的说法很成题目。叨教甚么叫该杀?又有哪些人该杀?如果这天下上是有些人不该杀,有些人却该杀可杀的,不杀生的主张又有甚么意义?
这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religion)。
更何况梁武帝对佛教的狂热拔擢,已经严峻影响到国度财务和国计民生。要晓得,遵循当时的政策,寺庙的地盘是不要钱的,和尚尼姑是不征税的。成果,正如一名官员所说,天下户口已经丧失一半。并且长此以往,必将到处建庙家家剃发,不会有一寸地盘和一小我属于国度。[30]
当然,也不成能成为中华史的故事。
这时,间隔佛图澄被尊为大和尚已近百年。在中国北方曾经流行一时的佛教,现在运气又如何?
玄门能有大众根本,斋醮的感化不成藐视。
佛图澄却自有说法。
有一次他问:甚么是佛法?
如此方术,恐怕很多人都乐意推行。是啊,即便不能成仙,也能飘飘欲仙,或欲仙欲死,何乐不为?
那么,崔浩为甚么要帮忙寇谦之?
寇谦之能够胜利,崔浩功不成没。
明显,守一是摄生,禅定是修心。
但是不同,也不能以道里计。
靠的却并不是梵学成就,
般若(Prajna)就是聪明,或通过聪明达到涅槃的此岸,以是也叫般若波罗蜜多。佛教以为,存亡是迷界,是此岸;涅槃是摆脱,是此岸。从此岸到此岸,就叫波罗蜜多(Paramita)。而能够如此,是因为有聪明。智能够熟谙人间事,慧能够证悟出世法,合起来就是般若。
如果说佛教是从本国到中国,那么,玄门便是从基层到上层。从东汉顺帝期间(125-144)于吉著《承平清领书》,到北魏太武帝改元承平真君(440)并亲至道坛接管符箓(442),这三百年的过程也很冗长。
这是一种思潮。
梁武帝洋洋对劲,他乃至以“天子菩萨”自居。但是菩提达摩却嗤之以鼻,以为他并无功德(请参看本中华史第十四卷)。究竟上也没有——这些功德钱并非他小我所得,一分一厘都是民脂民膏。[29]